竹,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特别的意义。
古代文士咏物叹物必寄之以性灵,托之以高志,发之以情采。自然之物终有凋零,而吟咏之物历久而弥新。千百年来,竹都以君子的形象存寓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对竹的赞颂,从未止息。
至近世,蒲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汉弟、周承德、余绍宋、沈尹默、高时敷、陆维钊、郦承铨、卢坤峰等书画名家深研墨竹之精神。
此外,还有活跃在各领域的爱竹者们,偶作墨竹,亦有独到之处。
传承是艺术得以延续的根本,但是它更感人的一面乃是其绝世而独立的精神,是其郁郁勃发、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
蒲华 · 扇页
纵18.5厘米 横51.5厘米
▲ 款识:不可一日无此君。仿梅道人,蒲华。
吴昌硕 · 水墨凤竹图轴
纵135厘米 横66厘米
▲ 款识:山头雪霁云巑岏,剑门插天斜阳残。碧烟随风吹欲堕,却是抱岩秋竹竿。苦铁。
齐白石 · 墨竹图轴
纵140厘米 横58厘米
▲ 款识:齐璜。
余绍宋 · 拟元人墨竹图轴
纵121厘米 横45.5厘米
▲ 款识:拟元人疏动之致。戊子秋夜余紹宋写。
潘天寿 · 墨竹钟毓龙书法合扇
纵18.5厘米 横46厘米
▲ 款识:只见其清方是竹品,石涛上人如是说法。慈护先生属正,戊子初夏寿草。
沈尹默 · 墨竹图
纵45.7厘米 横23.4厘米
▲ 款识:尹默为裴子老兄作。
郦承铨 · 墨竹图轴
纵77厘米 横38厘米
▲ 款识:东邻有竹一亩甚佳,去年为妄人锄伤,遂憔悴可怜。今岁幸加爱护,雨后又见新笋成竿,喜而作此。庚子五月望后二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