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锵......”喧闹的锣鼓声打断了六年级三班的语文课。看到学生们都没心思听课,注意力全被锣鼓声吸引走了,刘老师索性中断讲课,对大家说:“你们先在窗边看社火,注意安全,看完再上课。”话音刚落,全班五十多个人一窝蜂地挤到临街的窗台上,探头朝下观望。教室在三楼,挨着主街道。穆亦明座位正好靠窗,近水楼台占据了一个好位置。他从窗户向下看去,街道两旁站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有的把孩子架在脖子上,有的竟然爬到槐树枝杈上。
没多久,社火巡游的队伍出现了。走在前面的是舞狮子和大头娃娃,紧接着是跑旱船和舞龙队,演员们伴着锣鼓声点有节奏地舞动,边走边扭边跳,气氛热烈欢快,同学们离得虽然很远,但一个个看得兴致都很高。接着走过来的是踩高跷,十几位演员穿着戏装,踩着一米多的高跷。同学们看到高跷都很兴奋,齐声大喊:“柳木腿!柳木腿!”这是当地对高跷的称呼,可能源自柳树是高跷最早的原料。踩高跷的演员听到楼上的叫喊声,抬头挥手向同学们致意,互动之后同学们喊得更加起劲。最后过来的是亭子,这是社火的压轴大戏。亭子就是花车,每个车上都有一个主题,通常由戏曲中的人物组成,主要由小孩装扮,穿着宽大的戏服,被牢牢绑在支架上。比如下面一位打着一把伞,伞上面站着两个人,这两人都被牢牢地固定在钢筋支柱上,支柱被戏服掩盖看不出破绽,远远望去,好像违反常理,让人匪夷所思。亦明看到有一座巨龙模样的亭子,是由一台叉车装扮的,龙头上下能够浮动,嘴里还能喷水,寓意着今年风调雨顺。亦明往年看社火巡游都是在街道上,离得近看得清,今年没想到会在教室里远瞧,却也与众不同。热闹看完,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刘老师笑着说道:“都看完了吧?!现在布置作业:以刚才看到的社火巡游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八百字。”话刚说完,台下“啊”声一片。
此时正值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也迎来耀城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药王山古庙会。为纪念隋唐时期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药王山举行庙会。药王山在城东三公里处,为药王隐居修行之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会从唐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庙会从二月初二开始,会期十天。期间有社火巡游、烟花表演、药材交易会等配合活动。
下午放学,亦明听说西大操场晚上放烟花,吃完晚饭就去看烟花,路上看到好多人都朝操场方向走去。他在路边的瓜子摊停下来,一辆架子车上堆着十几个鼓鼓的蛇皮袋子,先尝后买,他每个袋子都尝了一下,有香蕉、草莓、五香、奶油、干炒等不同口味,老板称好后把瓜子放进旧报纸叠的三角里。他边走边吃,来到距操场一百多米的地方人流已经很密集,进了操场大门,人只能相互紧挨着往前挪,巨大的人流都涌进了操场。亦明发现,偌大的操场已经站满了人,好像整个耀城的人都聚集于此,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四周的围墙、树杈上都爬满了人,甚至周围居民楼房顶上也站满了人,只有中心位置空出好大一片地方,摆放着一排排即将点燃的烟花。地面用白灰划着安全线,边上有工作人员维护现场秩序,大声喊着:“不要往里挤啦!”但前边的人还是被后面的人群推挤着跨过了界。一时间叫喊声、咒骂声、小孩哭闹声混杂在一起,就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一个亮光在半空中闪耀,绽放成一朵盛开的火花,随即听到一声闷响,烟花表演开始了。每次烟花打上半空,把地面照映的一片通红,能看到人们都半仰着头,嘴里不时发出“啧啊噫哇”的声音。五彩绚烂的烟花持续了四十多分钟。亦明站在原地还没看过瘾,没想到被一股巨大的人流推着他走出了操场。
第二天是周六,亦明和父亲去药王山逛庙会,一路上亦明吃着“气死豆”,抓一把放嘴里“嘎嘣嘎嘣”嚼着。“气死豆”是一种面疙瘩,四四方方如色子般大小,每年临近“二月二”,耀城家家户户都要做,通常用大锅干炕,不停翻炒,直至焦黄,比较费时费工,后来人们图省事直接用油炸,省时方便但味道远远没有炕的醇香。
两人刚过烈士陵园,道路已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父亲把自行车寄存在山脚的停车场,两人继续朝山上走去。药王山脚下有块空地,此时已是热闹异常,各种买卖汇聚在此,吃的玩的应有尽有,棉花糖、烤红薯、爆玉米花、现做花生糖的,打气球、套圈、算卦看手相的,还有一个像蒙古包一样的大帐篷,喇叭里播放着马戏表演内容,最让亦明感到惊恐的是一个帐篷前面悬挂的花绿布条,上面画的红男绿女都不是正常人,有的是两个头,有的是三只眼,还有两个人身子长在一起,让人想到了《山海经》中描述的怪物。有人好奇买票进去参观,原来里面放着几排玻璃罐子,罐子里泡着一个好像婴儿大小的东西,不知是真是假,但远远没有布条上画的诡异奇绝。
药王山不高,距离耀城也很近。耀城人每年都会怀着朝圣的心情来药王山,祭拜瞻仰这位乡贤大德。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在历代名医中算是最高寿者。亦明和父亲穿过山门走上青石条台阶,两边栏杆上的石猴被人摸得发亮,有的只剩半个脑袋,台阶不多不少,正好141级。进了一天门,就能看到大殿上的药王塑像,正襟危坐,神情肃穆。两旁分别站立着龙王和尉迟敬德塑像,据说药王都曾给这二位治过病,他们感念其德,塑像侍立两旁。出了大殿朝山上继续走,有一处景点是本地人上山必去的地方,叫做摩崖造像。它被耀城人称为“摸摸爷”,据说人身上哪里不舒服,只要触摸佛像对应的部位,症状就能缓解甚至消失,可谓头疼摸头,脚疼摸脚。千百年来,一排佛像都被摸得油光锃亮,穿上了一层厚厚的包浆。好不容易挤到佛像跟前,父亲把亦明凑起来,让他站到佛像旁边的台子上。亦明两手把佛像从头到脚摸了个遍,这样就能保佑他一整年不生百病,身体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