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士陈博看君子品格

作者: 0b9d6921c540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0:21 被阅读13次

    《庄子》下面标榜了一个人格,普通人可以通过修养,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这里提出了第五种人格!“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你了不起,喊万岁,跪下来捧他,他理都不理。他既不想了不起,也不想起不了。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骂他、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这一种人格很难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孔子在《易经文言》里对潜龙勿用的解释,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就是要有特立独行的修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

    可见儒家和道家思想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庄子的文章笔法华丽飘逸,汪洋惝恍,显得更美一点,孔子只说了一句,温柔敦厚,方正朴实。这就是齐鲁孔孟文章与老庄南方楚国文章不一样的地方。

    “定乎内外之分,”“分”是份量。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么是心?!他对自己做人的道理看得很清楚。

    “辩乎荣辱之境。”他对于人世间什么叫做真正的光荣,什么叫做真正的耻辱,看得很清楚。自己遭到了耻辱,绝不因为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有所改变。生活中钱多了当然很光荣,倒霉了谁都看不起,他一概不管,因为这个现象与他本身独立的人格不相干,所以他能辨别得很清楚。

    “斯已矣。”这些人了不起啊。儒家标榜的圣人、贤人、君子就做到了这种程度,庄子也非常佩服。“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这句话妙了!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方面,历史上的高人隐士不是屡时有的,不容易看得到,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第二种解释,这些高人隐士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一些地方不同意。“数数”,没有常常认为都同意了。就像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里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可以保留这一票不投。

    说到隐士思想,在这里我们插一段题外话。挂在这儿的这幅对联,是道家的陈搏写的。陈搏道号希夷,他早已被道家推为神仙的祖师。一般民间通称,都叫他陈搏老祖。他生当唐末五代的末世,一生高卧在华山修道。五代末期有个皇帝,历史上称为周主,很了不起很精明,当时周主几乎统一了中国,可惜三十九岁就死掉了。周主曾经找陈搏帮忙,陈搏婉言推辞了。陈搏有一首名诗: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豪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从这首七言律诗中,很明显地表露陈搏当年的感慨和观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陈搏生当乱离的时代,在他少年或壮年时期,何尝无用世之心。只是看得透彻,观察周到,终于高隐华山,以待其时,以待其人而已。

    “紫绶纵荣争及睡,”周主请他当宰相当军师都不干。“紫绶”,古代做大官,穿紫袍,系玉带。我们看戏就知道,戏中的大官出来,在腰里挂那个带子,好像有水桶那么大,这并不是为了把衣服捆紧,而是拿来做官阶的装饰。

    “朱门虽豪不如贫。”富贵人家的房子门口,都是用最好的红油漆粉刷的。可是陈搏认为世界上最享福的是穷,一无牵挂。

    接着是他当时看到的情况:“愁看剑戟扶危主,”因为陈搏生在唐末到五代的乱世之中,几十年间,这一个称王,那一个称帝,都是乱七八糟,一无是处。但也都是昙花一现,每个都忙忙乱乱,扰乱苍生几年或十多年就完了,都不能成为器局,所以才有“愁看剑戟扶危主”的看法。

    同时又感慨一般生存在乱世中的社会人士,不知忧患,不知死活,只管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过着假象的太平生活,那是非常可悲的一代,因此便有“闷听笙歌聒醉人”的叹息。因此,他必须有自处之道,“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高卧华山去了。这是隐士思想的代表作。

    我们小的时候都晓得:“彭祖年高八百岁,陈搏一睡一千年。”他老人家睡醒了一问:“我那个老朋友彭祖呢?”“已经死掉了。”“短命鬼,才活了八百岁就死了。”

    你们看,这幅字就是他写的,很有神仙味道吧!实际上陈搏是介乎道家和儒家之间的人物,宋朝的大儒邵康节,从他那里接受了《易经》的学问

    他高卧华山,等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当起皇帝来了,他正好下山,骑驴代步,一听到这个消息哈哈大笑,笑得从驴背上跌到地下来,人家问他怎么搞的?他说从此天下太平了。他是万事都有未卜先知之明的。

    这一类人物,就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你懂了这种历史,就会对“未数数然也”一句,有臭豆腐一样特别的味道了。

    “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使这样,他还没有建树,还没有得道呢。

    这一段,庄子提出来的是“人化”。也就是人的真比量的境界。但这还属于俗谛,还不属于真谛。(出自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逍遥游》19)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石竹: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这样分句理解,定与辨的分别,作为过去的迷惑执着,还是逍遥的阻碍。感觉是不是能更顺一些?

      本文标题:从隐士陈博看君子品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pe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