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市人对祠堂的印象,大多来自电视剧。就是族中商谈要事的地方,点着烛火,族长叔公纷纷出现。
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时候,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热闹非凡。灯,总是必须有的。甚至在某些特殊时候,祠堂里的灯火须几天几夜保证不灭。
不过并非所有的祠堂都这样,有的祠堂就从不挂灯笼,比如黄埔南岗的秦氏大宗祠。为什么呢?往下看。
秦氏大宗祠
南岗秦姓始于秦仕廉公
南岗村地处珠江与东江出口交汇处,西北环山,南临东江,东邻金紫、水南、沙村,北邻笔岗、宏岗,西邻鹿步、塘头。
这样一种地理格局,现在看不出什么,但几十年前,举目望去,看不到高楼处处厂房幢幢,只有山、水,还有树木野草。背山面水一向为风水宝地的标准,这也是为何很多古村落常常伴着山水同存的原因所在。
南岗村的姓氏以秦姓为主。秦氏之前已有严、黄、李、赖诸姓,以严姓为最早,故称村主。南岗秦氏的始祖是秦仕廉公,据说可上溯至宋太祖秦观,秦仕廉公为其十二世。
大宗祠内的秦氏谱系表据记载,仕廉公祖父秦宪公原藉江苏无锡,后下湖北襄阳,再下南雄珠玑巷而居。仕廉公嘉熙元年(1237)官至枢密院,期间(1237-1240)宦游入粤,见南岗濒于海口,山水甚美,故定居南岗。
时光飞逝,一晃近800年过去。秦氏现发展到了26至27代,且分支世系甚多,有广西桂平、海南东方、广东鹤山、高要、从化、增城、惠州等地近40000人。
怕烛光惊扰老虎而不挂灯笼
南岗的秦氏大宗祠可说是这些分支世系的一个起点。
现存秦氏大宗祠建于明永年间(1403-1423)。清道光十一年(1831)及1997年重修,坐向偏南向东北,建筑占地面积为1349平方米。
据族人称,该祠从不挂灯笼,因为祠后的山岗如猛虎藏林,而灯笼烛光会惊扰老虎。可见,在最初定居于此地时,南岗山上是有老虎的,而极有可能老虎还伤过人。多少年过去,小山岗已经淹没在楼群里,老虎早已不见了踪影,但不挂灯笼的习惯却沿习了下来。
如今的祠堂后面已经没有了老虎。
据介绍,秦氏大宗祠中堂、后堂的布局结构类似宫殿建筑,为黄埔区内所仅见。该祠保存完好,现作为秦族宗亲理事会办公场所,设专人管理及打扫卫生。
宗祠保留完整且非常精美
1997年重修后的秦氏大宗祠精美气派。
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琉璃龙船脊,绿琉璃瓦面,滴水剪边。木雕封檐板。青砖石 脚。花岗岩石地面。细节上处理得很是讲究。
头门面阔三间26.9米,深两间7米共九架,建筑面积188.3平方米。前廊三步梁,梁架雕花。前檐两根方形花岗岩石柱,柱上挑头饰石雕人物。虾公梁上施石驼峰、异型斗栱,下施石雕雀替。墀头砖雕完整。
大门木门夹,门板彩绘“天官赐福”,门墙顶端施通花走马板,大门两侧置抱鼓石。木门匾阳刻“秦氏大宗祠”,上款“1997年重修”,下款“廿二传孙秦顺潮”,木门联刻“源流天水郡;派衍石溪分”。两次间筑塾台,上各立一方形檐石柱,柱础为花篮状,挑头饰石雕人物。后两次间为厢房,右墙壁嵌有《祠堂规约》石刻。
大门门板彩绘中堂建于高0.67米的平台上,面阔三间13.7米,深三间13.9米共十三架,建筑面积190.43平方米。前、后各两根檐柱,四根金柱,均为坤甸木柱,复盆石柱础。
前檐木梁底和梁架均雕刻花草等物,工艺精细。前檐木柱挂木刻对联“三贤世胄;万石家门”。堂上挂木匾,刻楷书“敦本堂”。
两次间前筑清水墙,开通花窗。明间堂前设四级石台阶。堂左右山墙外为过道和廊。廊为六架卷棚顶,廊前端接厢房,后端抵后堂台基,全长约19米,廊前立四根石檐柱。
前檐四架轩廊,两根石前檐柱,柱边筑墙开拱门,门顶分别有灰雕彩绘“福”、“寿”图案。
灰雕彩绘“福”图案堂内明、次间筑砖墙分隔。前檐施木格扇共14扇,门板上部嵌花窗,顶端饰通花横披。明间后设神龛,分级安置神主牌,两侧木对联刻:
宋代开基派分天水源流远
虞朝毓秀系本秦州世泽长
上悬木匾刻“万代如见”。
山墙壁挂对联:
仕宦三贤留世胄源出石溪枝连鹤邑
廉正清风扬九州誉满环宇定国安邦
中堂前天井左右为厢房,厢房门口相对。天井铺花岗岩石,天井中轴线砌高0.1米、宽4.4米、长8米的石板道。
中堂后堂前施五级台阶,建于高0.89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23米,深三间12.9米共十一架,建筑面积296.7平方米。
后堂木匾刻“万代如见”据了解,南岗村过去共有大小的祠堂80多间,除秦氏大宗祠外,现存40多间。
(转载)
更多精彩祠堂信息,请长按二维码,或进入宗祠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