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
这两个月受疫情的影响,我们没有过年,也没有拜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躲避了亲戚朋友们的无尽追问。
“你什么时候结婚?”
“你什么时候买房?”
“你什么时候生孩子?”
“你工资有多少?”
“你的工作行情怎么样?”
这是我们每年拜访亲戚会被问到的问题,也是90后甚至00后正在经历之事,也导致了大家对过年有一种抗拒感。
可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所带来的重压。
很多人会觉得中国太刻板,父母都死守着“成家立业”“女大当婚,男大当家”的传统思想,不像西方国家,个体是自由和快乐的,父母更关心“你是否过得快乐”,并不会太在意物质的需求。
当然,这是21世纪西方社会随着文化更新所逐渐形成的精神思想,但在50年代之初,西方社会和我们现如今的状态一模一样,结婚成家、父母催婚、父母同居的烦恼存在于每个中产阶级家庭之中。
而有这么一部电影,它讲述的便是家庭和婚姻问题,围绕着社会当下的本质进行现实批判。
我们都知道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都有自己的风格倾向和价值输出,而奥斯卡更有自己的电影观念。
所以评选后的“最佳电影”基本上是不会重合的,三大电影节更偏向于艺术,奥斯卡则喜欢在共鸣、票房、技术和艺术中做平衡。
近年来,虽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也在改变自己的衡量标准,但实际上两者性质不同,也难说此平衡是否能真正代表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像精神。
可就在今年,一部《寄生虫》风靡亚欧大陆,一举拿下戛纳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最佳电影。
这样的概率在历史上可以说微乎其微,上一部重合的电影诞生于65年前,亦是一部最不具备奥斯卡和戛纳审美标准的冷门佳作——《君子好逑》。
好莱坞黄金年代是个造梦工厂,50年代是一个井喷的世纪,明星耀眼,作品扎堆,人人都在戏院看好莱坞电影,人人都因为“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马龙·白兰度、詹姆斯·斯图尔特、加里·格兰特”等黄金年代巨星而痴迷。
《君子好逑》的出现实属难得,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导演,却有着反好莱坞的主题思想和社会家庭的深刻描述。
这样一部反高潮、无浪漫的黑白佳片现如今看来,丝毫不觉得老旧,反而让我们在自身的生活环境中去真正思考自己所想要的是什么。
马蒂,一个肉店的屠夫,生长在底层阶级,长相肥胖,工作普通,尽管已经34岁,却仍然是单身一人。他每天被问到的最多问题就是:“马蒂,你已经34岁了,什么时候结婚?你应该感到羞愧。”
电影开场便以客人的询问而展开本片最实质性的主题,那些客人虽然和马蒂只是普通关系,却每天不厌其烦地询问他这个致命性的问题,似乎在他们看来,不结婚就像是犯罪。
马蒂的母亲,其余三个孩子都已在外成家立业,唯有马蒂未婚,还和母亲住在一块儿。
另一方面,姐姐凯瑟琳的儿子和儿媳常常找她抱怨,说凯瑟琳不喜欢她这个儿媳,每天都对她恶言相待,指责颇多。
两夫妻刚刚生下儿子,希望有小两口的自由空间,所以祈求姨妈同意和自己姐姐住在一块儿。
这是电影的另一条支线,也引申出了另一层社会现象,结了婚的年轻人大都不愿和父母亲住在一块儿,而婆媳关系永远都是个未解之谜。
马蒂母亲当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同时她也为马蒂而担忧,看着马蒂孤身一人,就连周末也都宅在家不愿出门,便一再嘱咐他多出去逛逛,看是否能遇到心仪的女孩儿。
马蒂才刚刚因为一通电话而被女孩拒绝,现在他已经认定了这个事实,才对母亲怒喊道:“我不会结婚的,没有女孩喜欢我,我又肥又丑,根本不是女孩们喜欢的男人。”
可母亲从不认为自己的儿子长相丑陋,在一番争吵后马蒂才终于妥协决定和朋友们去舞厅里寻求机会。
马蒂的朋友们,各个都是大龄单身,他们丝毫没有结婚之意,只想着搭讪女孩儿。可他却不同,他内心很明白女孩不太愿意与他跳舞,所以甚少搭讪。
但就在克拉拉被约会对象抛弃后,他才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
克拉拉,一个大学教师,性格内向被动,长相同样很普通,所以他的约会对象才会因为另外一个漂亮的女孩儿抛弃他。
她本想一走了之,马蒂的出现让她心生爱慕,她甚至对马蒂说:“你是我见过最好的男人。”
他们一路闲逛,一路闲谈,马蒂兴奋不已,他在遇到克拉拉之前从未如此健谈过,两个性格相投的人走到了一起。
但马蒂的母亲和朋友对克拉拉指指点点,母亲认为克拉拉不够踏实,还把“孩子婚后不应该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新潮思想说与自己听。朋友则肤浅地认为克拉拉长相丑陋,看上去不像29岁,而像40岁的老女人。
马蒂也动摇了,恍惚间他觉得自己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朋友们都只顾着玩乐,父母操控欲太强,家庭生活总是零碎不堪,而自己的生活其实并不快乐。
最终他拿起了电话,朋友的质疑让他恍然大悟,他斥责道:“我母亲不喜欢她,你也不喜欢她,可我只知道那一晚我很开心,从来没这么开心过。你看看你自己,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你应该感到羞愧。”
同样的一句台词,首尾呼应,以“嘲讽性”和“批判性”而存在,客人对马蒂所说是嘲讽,马蒂对朋友所说,则更具批判性质。
电影批判的是50年代社会下男人们的碌碌无为和花天酒地,不懂得真正爱一个人,更不懂得结婚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这才是电影所探讨的本质,并不是以“结婚”为主题而展开,而是站在家庭和社会群像中去真实看待家庭和婚姻的矛盾。
马蒂所代表的的,是底层社会最平凡的普通人,他不好看,却有着乐观、温暖和善良的人格,他不忍看克拉拉被抛弃所以果断拒绝了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他不愿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所以对克拉拉坦然相告,尽管克拉拉不愿发展节奏太快而拒绝了他的吻,他也一直礼貌相待。
美国的50年代,是传统与现代社会所对立的交叉口,更是真实与虚妄所混淆的新世纪。
马蒂和克拉拉的故事,只是底层阶级最具代表性的现象,但谈及”婚姻”,我们仍然心有余悸,倒不是惧怕婚姻的种种现实压力,而是真正惧怕人们的议论纷纷,流言蜚语。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答案几乎是否定的,只能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们的讨论。
而看《君子好逑》最大的感想,除了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快乐,更是提醒我们应该如“马蒂”一般,他是个真正的“君子”,从不抱怨生活,从来都礼让有加,谦逊得体,更活自己所活,爱自己所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