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想和自己谈谈。毕业一年多,书生气的我开始摸索这个社会的规则,渴望跌跌撞撞,也渴望真正成长。说来也怪,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长得老(本人90后),不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长得小,我就和自己的长相一样矛盾。作为90后,我没有放荡不羁的叛逆过,也没有奋不顾身的疯狂过,既没有特立独行的折腾过,也没有不计后果的任性过。
2015年的那个我在90后中间是个“大叔”,在70后眼中又是一个“乖孩子”。很少上网,不怎么用微信,甚至不网购(15年的我基本如此)。不懂互联网思维,也不懂什么大数据,不知道什么内容为王,也不知道什么超级个体。有的是一份在外人看来稳定的工作(某国企上班),单调的生活。
说来也是奇怪,那个时候不怎么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我被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别在该闯荡的时候追求稳定》所触动,你可以说我被这些励志鸡汤打动了,没错为什么有人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热爱,为什么老杨敢(杨熹文)可以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遭罪。我给不出自己的答案,但是内心中的某种渴望被激发了,你可以说这是梦想。
是啊,梦想。一个从小被人问但自己从没思考的话题。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自己本来会成为一个成绩不好,内心恐惧的问题少年(我现在也缺乏某些心理品质),是自己的老师(英语,数学老师)鼓励了我。我内心对老师和教育的作用一直铭记。
没错,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甚至积累到一名真正的教育研究者。如果我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会后悔。我内心中的年轻特性开始发挥,我讨厌所谓的稳定和重复。
15年的我体重超出了之前的正常值(接近140斤),我讨厌这样的身体,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又能控制什么?我开始跑步,那个让我痛苦很久的运动(因为自己的脚受过伤,跑起来比常人费力)。1000米,2000米,3000米,我突破了自己从没有做到的事,少食多动确实可以燃烧脂肪,当然你要克服自己身体对糖的依赖,这个挺难忍受。我最瘦的时候体重为118斤,这个其实也不太好,现在通过合理的运动和饮食,体重维持在125斤左右。为了能吃上好的,我学会了做饭,烧鱼、烧排骨、煨汤、炒青菜这种操作简单的食物我可以自己处理了。这让我意识到没有什么是自己真的无法学会的,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我开始像一个90后去尝试自己没试过的东西。我开始自学吉他(仍在进行中),编程。我开始重新捡起自己学过的书法和自己一直的优势科目英语。自己第一次尝试参加网络社群—自控力社群(冥想、读写)。我的状态就像一个沉暮的老人变成了一个孩子,这是一种剧烈的变化。
可是这种变化自己似乎没有准备好,副作用开始显现。思考混乱,没有重点,身体疲劳,效率低下。这个时候,杨绛先生的那句“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于是我无意中遇到了“得到”,一个知识服务型的App,我也第一次付费获得知识。通过阅读好书和得到的文章,我认识到人的区别在于认知的水平和行动能力的高低。我意识到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学习甚至不会生活。思维惰性带来的行动低下就会让自己消耗体力、浪费时间。那句“任何产出小于投入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的犯罪”,我看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个人。时间不够用应该是一个伪命题,关键是自我管理失衡的结果。漫无目的和不行动都会让自己的时间不够用,还好自己开始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重点,希望你也一样。
最后我想告诉自己,16年的我总体表现基本及格,我很满意自己的奔跑,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自控和坚持。可是我还想告诉16年的自己,会休息才算是真的会利用时间,能让自己保持充分的精神气和体力才能算学会学习和生活。要成为时间的朋友是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和马上行动,愿2017年的我能拿个70分。
ps:一起来看罗胖的演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