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头条女王健康美体密码日阅读记录
“我本硕7年白读了”:死拽专业的人,最让人害怕

“我本硕7年白读了”:死拽专业的人,最让人害怕

作者: 临公子的后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1:25 被阅读258次

    01

    前两天,朋友丢给我一个视频,主题是一位Up主聊什么叫“正经工作”。

    他毕业于世界排名TOP30的名校,金融+会计双硕士,自从拍视频以来不断收到带有质疑留言。

    “你真是糟蹋了那么好的学位。”

    “父母给你钱读书,你就这样浪费?”

    “你应该去华尔街做金融。”

    Up主有些无奈地说,“我读了7年金融,也去过华尔街实习,为什么我还来拍视频?换个角度想,肯定有我的想法啊。”

    这背后其实是个常见的问题,放弃所学专业去跨界,真的混得好吗?非科班出身的人,拿什么和专业型竞争?

    刚毕业时我确实也有这疑问。

    因为项目组里10来个人,连同我在内,只有3人勉强算与大学专业擦边,而无论从业绩、能力再到后面的职业轨迹,不少人表现得都算可圈可点。

    诚然,花了好几年拿下一门学位固然有一定优势,但这“优势”,有时却变成一袋20公斤的沙袋,偷偷地拖住你前行的步伐。

    02

    很多人选工作时,顺理成章以学校里的专业作为辐射点。OK,没问题,可是否真的擅长?是否真的喜欢?

    或许仅仅为了不浪费,没曾想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

    以前我有个同事,作为程序员的他骨子里并不喜欢写代码,常年绩效掉尾不说,戾气也重到让人有点儿招架不住。

    有一次,他写的模块出现严重Bug,组内的同事已不知道被他坑过几次了,忍不住说了句,你这样还不如不做。

    “你TM以为我想干啊?!”他突然猛拍桌子,把同事们吓了一跳。

    这位小哥兴趣什么呢?

    实际上,偏文青的他热爱绘图插画,不时看到座位上散落着随手画的手稿。偶然间得知,当初他原想报美术学院,家人以“今后不好找工作”为由,要求他填报了计算机系。

    久而久之,上班变成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领导和HR曾特意与其面谈,却得到满不在乎的回复:无所谓啊,大不了我少拿些工资咯。

    这大概就是扎心的真相。

    只因为学生时期选择了某个方向,哪怕不感兴趣甚至不擅长,也硬着头皮顺着逼仄的小巷继续走下去。

    可人这一辈子,明明有很多选择的机会,选错了,换一条也许就柳暗花明;只是不少人选错了,抱着“算了吧”的态度。

    不仅把“专业”搞得很不专业,还白白荒废了大把时光。

    乏味无聊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盖在机会上的尘埃一天天堆积,直到一切可能性被打上永久封印

    03

    我后台不时收到读者问,我想转行去做XX,好担心混不下去啊。

    还有声音嘀咕,放弃多年所学去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总有几分不甘心咋办?

    事实是:

    从我周围真实案例看,转型也好跨界也罢,其中的多数做得有声有色,能力与收入甚至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是不是很魔幻?

    我毕业后遇到的第一位领导R,211大学食品科学硕士毕业。Boss一次吃饭时聊到,特别感慨。

    “R除了拿国家奖学金、拿创业比赛一等奖,当时简历中写已有5年PHP开发经验”,Boss说,“我还以为他就是写着玩的水平,笔试一看,牛X,面试再一看,当场决定录用。”

    不少同事那时还嘀咕,读食科的硕士跑来搞IT,本硕7年不是白读了么?

    R入司不到半年,就晋升为小组经理,这一速度至今无人超越。

    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相比同龄人格外清晰。看似重新走了一条路,但他其实很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会做什么、将来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舍弃一部分,得到想要的另一部分。何况,很多知识或许早已潜移默化地升级为“可迁移能力”。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提问: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拍案叫绝的回答——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就拿R看,他完全放弃了本硕7年所学吗?

    并没有。

    用他的话说,食品科学中的算法与数据分析,实际上与计算机算法有相通之处;再看开篇提到的那位up主,海外名校的求学经历,让他在大量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话题中游刃有余,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所见所闻、所学所知,偷偷铸造出一把新钥匙,足以开启另外一扇大门。

    04

    这年头,赛道本就是多维的,远不止在同一条路上PK。

    比如,做电脑出身的苹果公司,依靠31年pc技术积累,转身做出的iPhone,不到四年干掉了连续14年市场第一的手机霸主诺基亚。

    顺便说下,2017年,AppleWatch收割了50%以上的智能手表市场,超过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劳力士,成为全球第一大“手表厂”。

    这是灭霸的既视感啊……

    再比如,之前大润发被阿里收购时引起一片哗然, 大润发CEO黄明端发微博感叹,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如此感叹,并非黄明端一人。

    移动支付刚出来时,一位银行官员说,“他们根本没有线下网点,你去哪里取钱呢?这不是瞎扯淡吗?”

    结果,人家压根不用线下网点,一个APP搞定一切。我此时回忆了下,都想不起上次摸纸币是啥时候。

    一个个“降维打击”or“野生跨界”的真实案例,正越来越多发生在我们身边,包括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公众人物。

    金庸没学过写作,却是华语文坛无比闪亮的一颗星;爱因斯坦提出量子论的那年,顺手拿了个哲学博士学位。

    传奇巨星张国荣,从小爱好时装设计,考入英国里兹大学纺织管理系。

    演员张震, 普通商工职业学校毕业,没受过专业表演训练,15岁时入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此后又3次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3次提名金像奖最佳男配。

    跨界的人潮中,我非常佩服的人,是张泉灵。她的最新身份是知识付费平台得到旗下“少年得到”董事长。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这句话曾被张泉灵作为演讲的主题,疯狂刷屏。

    2015年她离职时,已在央视任职18年。

    一路可谓顺风顺水。

    张泉灵2000年起担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等节目主持人。任职期间,还担任了神舟九号的特别报道等,并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等。

    42岁这年,她放弃了无数人眼中的事业巅峰。

    张泉灵在微博中写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其实,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

    转入投资圈后,思维模式亦有了巨大变化。

    原来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No,我不这么看”“Yes,but” 。而我今天会这么看问题“Yes,and”

    循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05

    这个时代的人,注定不会被单一标签定义一生。

    你会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拿着ABCD多种板块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王国,不断探寻自身的价值位置。

    我从不相信,一个专业、一份工作、一个身份能裹挟住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or融合,反而相得益彰,不知不觉地,淬炼出2.0版的你。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本硕7年白读了”:死拽专业的人,最让人害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hv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