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long lost friends的訊息,主要問我在大陸工作的體會與心得。新工作剛開始沒多久,談心得有點太早,不過對於北京與上海兩座城市,心底還是做了些比較。
打開知乎,關於兩城的比較多不勝數,但大多數都是關於城市的hard facts,例如餐廳好不好吃、交通方不方便,夜場好不好玩等等。誠然,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發達程度大致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吸引力,但更關鍵的,往往是一些無形的因素,比如說人。
首先,北京和上海都是移民城市,二零一六年常住人口分別為2151萬與2380萬,其中”外地人”(無戶口)均佔約四成。此外,北京和上海人都有「真本地人」的概念,三代老北京/會說上海話的才算是真local,用這個狹義標準的話,本地人基本上是少數民族了,難怪香港的排外事件偶爾會獲得兩城的同情,人口流動帶給他們的傷害其實比香港更嚴重。
如此一來,一些經典的stereotype,比如說北京人吹牛、上海人小氣等等,都變得不相關了,因為你基本上不會認識到幾個真本地人。
人物風貌需要幾代的沉澱,但經濟模式對於人群的分類,卻是立竿見影的。
北京是政治和決策中心,近水樓台先得月,能夠把握政策的風向,就成功了九成。因此,有創業野心的人基本上都湧到北京來,先有聞名中外的「中國矽谷」中關村,現有網紅基地大望京。在北京,二十歲出頭就創業成功月入百萬的案例多不勝數,「中國夢」的氣氛非常濃厚。
這種創業氛圍吸引到各種稀奇古怪的人,有辭掉投資銀行工作,到北京住板間房破釜沉舟的創業狗;也有加入互聯網公司一心為了成為網紅的95後女生。總之每個人都不安現狀、卧虎藏龍,在北京交朋友是件很有趣的事。
假如北京是個適合窮人翻身的英雄地,上海則更像香港 - 一個以中產為主的橄欖型社會。和香港一樣,上海的外資企業非常強勢,而能夠進入跨國公司、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每逢Happy friday到酒吧亂搞男女關係,就是值得羨慕的贏家人生。
儘管都是紫醉金迷,上海卻比香港和北京更勝一籌,因為無論本地抑或外地人都會講究「腔調」。腔調的意思包括氣派、風度、格調、情調、人格、氣質等等,總之就要過好生活每個細節,務求食得招積、外表出色,因此,同樣是飲食男女,我總覺得上海更多了一點深度、更有型一點。
百貨應百客,想大展拳腳、一鋪come back的人應該去北京;想悠哉遊哉邊工作邊享受人生的,上海是你首選。
最後,關於兩城人對香港人的態度。無錯,香港是今非昔比,二十年前北上被人當神拜的日子一去不返,但爛船都有三分釘,香港人到北京上海工作還是會自帶一點光環,情況就像白人到香港搵食較易一樣,對於這種正向的種族歧視,我是挺喜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