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焦虑是外界造成的,比如别人做了什么,影响到我们,让我们产生焦虑感。
但其实大多数焦虑心理都是自我塑造的。
导致焦虑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是我们自身的生物机能。比如谨慎、警惕等遗传倾向。
第二,是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会阻挠和遏制我们的欲望,阻碍我们得到想要的,因此产生担忧。
但是我们作为人类,是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即使我们可能会被生物机能和环境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决定,想这样还是要那样。
比如,我们想要赚钱,我们大多数都会因为这个而烦恼。那我们的基本技能和天赋不是容易立刻改变的,而环境因素,比如市场大环境好不好,想要从事的领域有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这些即使我们能改变,也是非常有限。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一些关键性事情——适度的担忧,或极度的担忧焦虑,这两者的影响可是相差很大。我们会产生健康还是不健康的焦虑心理,主要是取决于我们主管的思想、感觉、行为。
就比如我们去面试,也许面试的过程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结果是没有被录取,于是我们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但是如果有100个人,大家对待这个结果的感受、情绪、态度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气、失望,有的人郁闷、心灰意冷等等。虽然都是消极的情绪,但也是不同的消极情绪。
所以导致焦虑的第三个因素,就是自己,我们是怎样想的,会有怎样的感觉,会做出怎样的行动。
我们自己这个因素很重要,自身对焦虑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就是我们自己决定了要产生什么样的焦虑。
那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焦虑产生的过程,至少有3个环节,可以用ABC理论来解释。
假设要完成一个任务成功的目标G,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愉快事件A,比如任务没完成,我们会失败,并被拒绝。
于是,在C点,我们对发生的A事件会有一个反应,比如感到焦虑。
而从A到C,中间还有一个B环节,就是我们在面对当时情景和失败的结果的时候,产生的信念B。而且这些想法信念,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
在B环节,如果信念是合理的,比如“我真的希望完成好这个任务,这样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当然如果做不好的话,失败也不是最糟糕的事,我可以从中学习,可以再次尝试。”
这样合理的信念,会帮我们在项目中任务中取得成功,会帮我们产生鼓励、热情等健康情绪;即使暂时没有成功,也能激励我们不断尝试,而不是过早放弃。
而且,虽然积极的信念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实现目标,但它能大大地提高这种可能性,会帮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更多成果。这就是理性信念(RB)。
如果在B环节,产生了非理性信念(IB),就可能导致我们感到非常不安,甚至恐慌。比如,“我注定不能实现目标,完蛋了,糟透了,我还不够好,我不配成功,以后大家都会拒绝我”等等类似的感受,这都是非理性的。
这样的非理性信念,不仅不会帮助我们完成任务,还是我们的绊脚石。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B环节出现了非理性信念,那么就出现了D点,在这里我们就要与之进行辩论,将其转变成合理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