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法师
在学院外聘的在家老师之中,有些是信仰佛教的,有些是不信佛教,但是对佛教有好感的,有些则是对佛教有排斥感和偏见的,总之学院聘请他们也是看重老师们的学问,其他的一概不论。
前面曾经提及两位老师,一位是信仰佛教的,一位是对佛教有好感的。
今天要说的两位是对佛教有排斥感和偏见的,之所以提及他们,是想说明:讨论起往事只对事不对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不必强求别人和自己同一信仰。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否则,两者之间的交流,似乎就不那么愉快了。
在弘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不了解佛法甚至对出家人怀有敌意的人,而在学院所遇到的人和事,则是社会的一个折射点而已。
对于不同的人,以同样的悲心因对方的根器而进行不同的应对,以求最大程度的让对方在佛法中得到利益。要做到这点,是需要智慧的。
一位老师是教英语的,他也精通西班牙语,教学风格很是诙谐活泼,但是他对佛教没有什么好感,而且总是对出家人抱有吹毛求疵的态度,甚至公然在课堂上指摘出家人的不是。
这个就不详细说了,就说一个小小的片段,供大家见微知著。
有一天,他在课堂上闲聊一个话题时,提及比丘尼,他带着调侃的口吻说:他自己总是容易把“比丘尼”一词和“比基尼”混为一谈。
也许他是无心的,但是无心之处,总能体现潜意识的倾向。
当时听到这里,我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而这位老师根本没有察觉,课堂上的氛围已经悄悄改变。
除了少数几位对英语有热好的师父对他的课感兴趣之外,其他人都纷纷做起自己的事情,对他的讲课置若罔闻。
从此以后,凡是他的课,大家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这就让他很是尴尬了。
后来也许是有人反映到学院领导那里,经过了一番沟通,这位老师的态度,至少是在学院授课时的态度,稍稍好了一点点。
而在他授课结束的时候,全班还是凑钱送了他一份谢师的礼物,对他的教授英语辛劳表示感谢。
他收到礼物的时候,还是有些小惊喜的,眼神中有些小意外。
其实,大家都没有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不留丝毫的痕迹。
另一位老师是教古汉语的,经常一副老学究的模样,傲慢地用过来人的语气教诲我们要这样那样。
有一次,在上课之前,负责准备老师茶水的师父给他端了一杯茶。
他一边惬意地喝茶,一边对我们说:“我一直都很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就算是为我斟茶倒水的同学,我也不会轻视她的。哎,对了,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倒茶的师父微微一笑,告诉他自己的法名,他“哦”了一声,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后来,这位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偶尔也会有些说错的地方,反正对于自幼学习佛学的我们来说,古汉语都不是事。我们也并不为意,笑笑就过去了。
后来,听说这位老师得了癌症,不久就去世了。学长们都有去为他助念,这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领导家的老爷子。
逝者为大,我们也有在每晚的共修后为他回向,愿他得生净土。
弘法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众生,作为出家人来说,还是必须保持利益众生之心,将一己得失抛开,一如《大宝积经》中所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求恩报行四摄事,无贪利心、无厌足心、无限碍心,摄受众生。”
在后来的弘法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恶言恶语、粗言粗语,远远不是在学院时所经历的一些小事情所能比的。出家人如果遇到世人的恶骂,也只能当作微风拂面,心中不动分毫,因为哪怕是生起一念的嗔心,都会火烧功德稠林。
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中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