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被楚王释放后,还没来得及离开楚国,就听说了苏秦去世的消息。于是,他以楚国为起点,分别周游韩、齐、赵、燕、魏五国,游说自己的“连横”策略,成功让六国与秦联盟,进而从中周旋,让秦国获利。张仪在去往齐国的路上,顺便回了趟秦国,秦惠王封赏他五座城池,并封号为武信君。张仪游说列国结束时,秦惠王去世,武王继位。秦武王对张仪一直没有好感,左右又经常说他坏话,各国诸侯听说秦国君臣有隙,纷纷背叛连横,恢复了合纵联盟。后来,张仪前往魏国,吸引齐国火力,让秦国转危为安;同时,派遣他的家臣冯喜以楚国使者的身份进见齐王,以“讬仪”为由游说齐王罢兵,解决了魏国的危机。从此,张仪在魏国担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同样根据书中的记载,张仪的游说也有他自己的套路,大致上就是与苏秦的说辞“反其道而行之”:首先也会分析国情,多是以吹捧为主;然后诋毁苏秦的“合纵”,同时强调秦国的强大之处,指出“合纵”而“不事秦”带来的致命后果;最后,再提出“连横”思想以及带给本国的益处。与苏秦不同的是,张仪的游说并非千篇一律,他会针对不同的国家分析不同形势。因为苏秦只需要给各国建立一个共同的敌人,也就是秦国,他只需要讲好“秦国威胁论”即可;而张仪能放眼大局,讲清各国形势,哪些国家已经加入联秦阵营,得罪秦国就相当于多了这些敌人,哪些还没有加入,可以借助秦国的力量来进行打压,本国最终如何从中获利。由此可见,张仪的口舌之功与外交手段的确更胜一筹。
太史公在篇末,做出了总结:“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而苏秦、张仪都是“倾危之士”,但张仪诈伪的外交手段超过了苏秦,大家却好像更加厌恶苏秦。太史公认为这是由于苏秦死得早,张仪有机会去宣扬“合纵”的弊病,从而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进而来完善“连横”策略。这就好比两个业内大佬互相诋毁,整日打“口水战”,争论不休也没有个结果。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时间,谁的生命先走到尽头,谁就没有了发言权,那么他就输给了时间,也输给了对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