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日志》
李本聪
77、愿望
(2018.12.31.)
朋友载我去昆,邀请几位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门家来培训教师,旅途漫漫,自然说些闲话解乏。他问及我退休后还想做点什么,我告诉他,做一个义务支教者。他听了很高兴,说:“就先来帮帮兄弟。”朋友负责一方教育,我相信他话语的真诚。
我的腿病确实影响了行动,但只要来张车帮助一下,我还可以做好多事的。人终究要老去,终究要回归泥土,若是退休就彻底休了,整日袖着个手,安享他人服侍,时间还是留不住,日历还不是照样翻过去。为什么不选择出来做点事,继续以工作的心态去迎接日升日落,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更有意义些。钱理群教授退休后还去中学教了十年学生。
春去秋来,弹指一挥,我这一辈子,就和学生打交道,和教育打交道,举目俯首,在这方天地里观察、思考、研究,自信还有点东西可奉献,可发余热。也还因为去过一些偏远学校,深知那里资源匮乏,深知那里教师需要帮助的迫切,深知官方手长衣袖短,也深知现实的纠结。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多了要不掉,贫困地区恰恰相反,连个优秀教师都留不住。锦上添花的人有的是,雪中送炭的却并不多。前些日子,我曾给级别较高的上司写了封信,表达的就是这个愿望。只不过“天”很高,人家未必抽暇过目。
78、文化
(2019.1.1.)
龙应台女先生讲了件事,总让我忘不了。她说,自己某次去阿里山观光,拾级而上,走累了,来到一休憩场所,见有个石墩,过去,掏出报纸铺到石墩上,准备坐下,正好被一卖橘老人看到。老人解下自己系着的白色毛巾递过来,说:“先生,你请坐这个。报纸上有字。”龙先生大为感慨,接着反问自己:“能说这位卖橘子的老人没有文化吗?能说自己有文化吗?”
我爷爷奶奶生活那个时代,敬惜字纸是人们普遍文化修养,台湾孤悬海外,这样遗脉尚存。祖母年末腊月28扫尘,墙壁上换下来的领袖画像,还有对联门神之类,或是阅读过的报纸,老人家是绝不准拿去丢在垃圾坑里沤做肥料的,要恭恭敬敬收集起来,堆放在院子里,焚化。然后躬身将灰烬收在一个袋里,进城赶街的时候,拿去倒在小河里,让它随流水东去。或是挂到枫树枝桠上,在风雨飘摇中,让这些写有圣人教诲的东西,质本洁来还洁去。
我的前辈和同代人中,有许多一字不识,但他们言行高尚,令我敬仰,我从不敢说他们没文化。文化是指“文”已经化进骨髓,成为生命的东西,以教养表现出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