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简单翻译下:古时候苍颉创造的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古文的私字写作“厶”,就像画了一个圈;而公字上面是“八”下面是“厶”,这个“八”有把一个东西破为两半的意思,所以说公是与私相背的。
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简单翻译下:公和私相反的道理,在苍颉造字之初就已经知道了。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就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
【谈心得】
上节提到令尹和孔子公、私不分后,韩非追根溯源,用苍颉造字的故事告诉大家,公和私在造字时就表达了相背离的意思,私字最早写作“厶”,本意就是围着自己绕圈子。
中华文字果然是博大精深、魅力非凡。根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左史官,传说他有双瞳四个眼睛,天资聪慧,通过观察天上星宿的运动趋势,地上鸟兽的行为足迹,依照其形象发明了文字,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根基,被尊奉为“造字圣人”。
仓颉把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灵感,用简洁的笔画定义各种文字。这个“厶”也就是“私”字,自然含义就是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体;与之相对的“公”就是要破坏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体,天然的与之相对!
所以韩非说“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就是是说公、私天生的互不兼容、相互对立。想要徇私,就会通过不法手段,为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体获取非法利益,形成小团体的圈子,这个过程势必会侵犯他人或者国家的利益。
与“私”相对的“公”,就是打破这种小团体圈子,自己不属于任何圈子,而是心怀天地,只为天下苍生计,实际上这是君主应该有的天生品德,君主眼中,应该只有民族大众,没有权贵官绅;只有强国理念,没有贵族思想。
确定了公与私的天然对立后,如果还认为二者“今以为同利者”,那就是犯了“不察之患也”,公与私是自然辨证的矛盾对立体,不可能兼容,君主想要”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
就像在前面两个故事中,令尹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人伦情理、国家安定;孔子认为他这样做,是为君主博得仁爱德政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两人的行为都是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自私行为,与依法治国让国家强盛的策略背道而驰。
韩非从苍颉造字的角度再一次告诫君主,公与私是天然对立的,仁爱治国与依法治国是无法兼行的。令尹杀“忠臣逆子”的直躬和孔子举“孝子背臣”的逃兵,这都是典型的匹夫之行,是从小团体圈子出发的私利行为。
这个道理放在现在也是一样的,不可能有人既能徇私谋利,又能秉公执法。公私有别并且是天然对立的,公私不明的想法实际上是没有信仰、没有主义的表现,是对依法治国、富国强民的思想认知不清,混乱无章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