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1630天(2022.4.23)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态度形成与转变
<孩子单独在家学不了多少知识,只要跟着学校的节奏走就行。
有人总想改变对方,其实改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态度。网络上说:改变自己是神。
做咨询是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和态度,想改变别人的整体原则: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
第一单元态度概述
一、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特点:
①内在性:内在心理倾向,尚未显现于外内心历程或状态。
②对象性: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
③稳定性:形成会持续、不易随便改变。
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A、B、C模式
A(情感)
B(行为倾向)
C(认知)
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决定行为倾向>
三、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通过态度表明,有利于己
2.自我防御功能
<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
3.价值表现功能
主动表现社会价值(学者撰文发表言论)
4.认知功能
通过态度来赋义
四、态度的维度
1.方向
态度指向: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
2.强度
态度方向的程度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
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
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五、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
1.依从(行为倾向):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与别人一致>
<无深刻认识和情感,表面,受外部支配>
2.认同(情感)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保持一致
形成一致,主动趋同,基于喜欢
3.内化(认知):行为(自我卷入)——认同(情感)——内化
不要一开口就用指责等语言破坏掉关系
把情感认同与信念、价值观结合,理智判断形成
以认知为基础,情感是中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