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读书内容仍然是《最美的散文》,读到高尔基的《海燕》。首先了解一下作者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篇小说《夏天》《俄罗斯童话》,剧本《小市民》等。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对它的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
我对高尔基的作品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而且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海燕》也是我特别熟悉的,不只一次地朗诵过,这首著名的散文诗激励了一代人。
1901年,高尔基写了这首《海燕》,当时正是俄国反抗沙皇统治的高潮,作者以小说《春天的旋律》来歌颂俄国的革命,本篇则是该小说最后的一章。
《海燕》体现了高尔基文学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整首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紧张的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
开篇就是“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它叫喊着,——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感到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将俄国革命者的优秀品质以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这一形象表现出来,赞颂了革命志士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的战斗热情。在暴风雨中勇敢无畏地翱翔的海燕就是当时革命者鲜明写照。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边大笑,它一边高叫……它笑那些乌云,它为欢乐而高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风在狂吼……雷在轰响……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像一条条的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猛烈些吧!……”
读着这些文字,是不是特别地激动人心?
海燕藐视风雨雷电,在大笑,又在号叫,笑那些乌云,因为欢乐而号叫!作者说海燕在笑,除了嘲笑软弱无力的统治者之外,还在欢笑,因为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一定会被“大海”,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乌云象征了沙皇的统治,大海则是俄国的人民,而暴风雨则指代即将来临的伟大革命,所以在结尾处,"胜利的预言家"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首诗整体上营造了浓郁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7c0e1ac1bd4f8ba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