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天下午三四点,大头说困得不行。我问,你昨晚几点睡的?答曰12点多。接着又补充道,元宵嘛,就想放松放松一下。
再问,那倒是说说你是怎么放松的。果然,答案是看电视、看新闻。
效果如何?一般。
突然意识到其中的问题:这么纵容自己看电视、看新闻,心理上倒是过瘾了,放松了,但因此而耽误睡眠时间,就导致身体的疲乏。简言之就是心理放松了,身体却没有,综合效果就是整个身心并没有得到放松。
2.
而我自己的情形,与大头正好相反。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注重身体健康,在饮食作息方面比较自律。然而,在心理上我却一直不懂得真正的放松。尤其近两年来,时常有身心俱疲的无力感,很想干脆辞职,休几个月的假。
中学时,天天按部就班地上课、写作业,也许是因为心思单纯,那时似乎从来没有累的感觉,顶多有时觉得有点困。所以从来没有觉得需要特别放松一下,就是在每次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之后,也没有产生过这样的念头。
大学前几年也还好,到后来,尤其是到写毕业论文时,开始产生强烈的想要彻底放松的念头,总是想着有一天结束这破论文了,答辩完了,然后要怎样怎样。可是,那些讨厌的事情终于搞定了后,我却并没有像之前想的那样要怎样怎样。现在已想不起写完论文之后我又忙活什么事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此,“我需要放松”就像一个烙印刻在了心底。
我开始常常觉得累,被论文绑架,被presentation绑架,总觉得没有时间去放松。这种情况到研究生时已非常明显,我因此而拖延找男朋友、打扮自己,却并没有在学术或其他方面取得怎样耀眼的成绩。
到近两年,被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平时周末歇2两天感觉不够;到小长假,歇3天,仍是感觉不够;大长假,歇一周,还是不够。——深深地觉得人心真是贪得无厌啊。
3.
后来读到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的一个研究发现,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陷入了这种“稀缺”导致的恶性循环中。他们在长期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忙人和穷人的焦虑类似:穷人缺钱,忙人缺时间。
“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自己可不就是这样?平时上班忙、累,周末总还是有时间的吧,每周都有两天的时间,我怎么就从来没有真正地在这两天中休息、放松好呢?
有的人忙、累,可人家好歹赚着钱了,我自己呢?天天这么忙着累着为哪般?没有赚到钱,反而赚了个火药桶脾气,而大头很不幸地常常成为爆炸目标。
4.
趁身心出现严重问题之前,把这个问题解决:如何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继而每天都能精力充沛、精神抖擞?
身体方面,其实很简单:规律饮食、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再加适量运动。
这几条要坚持做其实也不容易。我很容易做到前两条,纯粹是从小的家教、习惯是使然,但几乎没有特别的运动习惯,总是会忘记去运动,有时则是太懒了,就是不想动了,只想立即躺床上去。
心理方面——在这方面我自己是个失败典型,至今未找出很好的放松办法。隐约感觉或许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想起《湖边小屋》中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新来的医生说:“Onyourdayoff,getasfarawayfromthisplaceasyoucan.Gosomeplacewhereyoufeelmostlikeyourself.(不用工作的时候离这些事情越远越好,去一些你觉得更自在的地方)”。
有朋友说,还是把生活和工作分开的好。
原以为自己的症结在于太忧虑工作,但其实只是不甘于这样一份工作,暂时却又无力获得更好的。这种不甘、不满,却又无力改善,才是最容易让人疲惫的。
如此看来,要想得到内心的宁静,无非两种途径:一种学着接纳、满足现状,算是任命吧,一种则是拼却全力去改变现状,去争取更好的。
5.
我会选择后者,却又在想,这也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人生啊,太复杂了,已过九点半了,先不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