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千古明言就出自孟子。孟子说,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将其团团包围,猛攻猛打,却不能拔城。既然能够把一座城池团团围住,肯定是得了天时之利,依然不能取胜,或许是城墙很高大,护城河非常宽而深,这是地利在起作用,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反过来说,城墙非常高大,护城河很宽很深,武器装备非常锋利坚固,储备的粮食很充足,可是守城的军民却弃城而逃,可见地利又不如人和。原文“委而去之”之委,弃也。
所以域民不可凭借国境的疆界,固守国家领土不可凭借山谷之险要,威服天下不可凭借军事强大。域民,域,名词作动词用,古代诸侯争夺势力范围,无非土地和人口两项,在工业文明之前,人口就是生产力,因此古代对人口的流动都有严格的限制措施,最典型的当然是奴隶了。文中的威天下,显然不是指威权,而是指尊严,让人由衷地产生敬畏之心。
接着孟子又说出了一句千古明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进一步说,寡助最严重的情况,不但众叛,连有血缘关系的内外亲属也会成为敌人。而多助的极致情况,不但周围的臣民信服,全天下都会顺服,天下归心。一方是天下归顺,一方是众叛亲离,谁胜谁败,那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君子指仁君,仁君不好战,一旦选择了战争,那一定是非战不可,而且出战必胜。
最著名的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都不好战,但万国拥戴,最后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兵仅三千人,虽然据《史记》记载,不期而会前来声援者有八百诸侯,联军的总兵力也才4.5万人,而商纣王坐拥重兵17万,从军事角度讲,各部队之间的统筹协调,武器装备的统一性和杀伤力,商王朝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但是此时的商纣王,杀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叔父箕子,兄长微子启等很多贵族都投奔了周武王。
牧野之战,商朝将士纷纷临阵倒戈,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而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武王得道,八百诸侯不期而来,商兵倒戈相向,商纣王失道,众叛亲离,因此兵力战力相差再悬殊,周武王的胜局其实在战前就已经锁定。
所谓的得道,本质上讲,是顺应天道,而最直接的表现是民心归附,其中的桥梁则是仁政,仁政上承天命,下惠万民,惟有王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得道者多助。
所谓失道,就是违背天道,而最直接的表现是民心不在,众叛亲离,其中的桥梁则是暴政,暴政上违天命,下祸百姓,失民心者失天下,帝辛国破家亡,这就是失道者寡助。
只要民心归附,以弱御强,人在城在,人在阵地在,这样的战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孟子》简读之公孙丑篇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