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在艰难选择文学派别,甄别政治立场的时候,萧红说:“我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二十岁的她不满家里安排的婚姻,便与自己喜爱的表哥私奔,她说“在那个年纪里,我想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强?向来红颜薄命,常遇人不淑,遭到表哥的抛弃后,她四处流浪,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为了生存,她又弯下身躯,卑微地向生活低下高傲的头,折回未婚夫的汪恩甲的怀抱,然而在两人同居不到一年,身怀六甲的萧红被汪无情抛弃,萧红一度陷入生活的沼泽地。

被困东兴顺旅馆的萧红,多次向《国际协报》的编辑裴馨园求助。萧军是当时哈尔滨《国际协报》的记者,受报社的安排前来探望被困在东兴顺旅馆的萧红。才华横溢萧军发现了这位身怀六甲女人的才情,肯定地对萧红说“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他到来让这个濒临绝望的女人,重新燃起爱情的希冀,两颗年轻的心因为相同的文学爱好越走越近。萧军是一位性情洒脱的青年,对于爱情,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然而,萧红却一度把爱情看作生活的全部。“我的朋友全部是萧军的,你们都是萧军党。”她走到哪里都孤独凄凉的,在她的世界里,除了写作,便是萧军。两个人就像刺猬,靠得太近,彼此伤害,离得太远,又相互关怀,在最艰苦的岁月相濡以沫,却难免分分合合,最终以分道扬镳结束长达六年的恋情。

与萧军分手后,萧红又迅速把感情全部寄托在一个叫端木蕻良的青年才俊身上。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述,中国的北方有个地方叫呼兰河,那里的人们 “忙着生,忙着死。”然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忙着去生活,忙着去爱别人。

我们都认为自己有爱人的能力,在苦难与贫穷面前,在流言与蜚语之后,在大是大非的裁决上,是突如其来的未知的生活,让我们手忙脚乱,自乱阵脚,顾此失彼。萧红原本是想过平静的生活,然战乱时代,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端木又是一个从小受家人呵护长大的公子哥,生活上的许多琐事,都要依靠萧红打理。尤其是两次生死关头,端木都没能陪在萧红身边。一次是从武汉撤退至重庆时,因船票不够,萧红建议让端木先走,端木就先走了,留下腆着大肚子的萧红独自逃难。同样被困香港,萧红同意他突围,他就准备突围撤离,端木的这种自私的举动,让萧红一度感觉自己又被抛弃。“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是要一个人走路似的。”她的孤独总是与这个喧闹的世界格格不入,就像呼兰河上满天的星光,满屋的月亮,一样的凄凉。婚宴上的那一席话“彼此间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相互谅解,爱护和体贴。”又是一场空欢喜,此时,让这位感情落寞的女子深深感到生命的绝望。

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光里,比他小六岁的骆宾基陪在她身边,为她轻读《呼兰河传》,给她温暖,陪她走过最后的人生之路。

她的黄金时代,呼兰河是她生命的起点,香港有她生命的终结,年仅31岁的她与世长辞。注定应证了“生前何必长睡,死后必然长眠”的场景?她有什么错?她敢爱敢恨,勇于反抗旧家族牢笼,为爱私奔,因爱同居,未婚先孕。然而,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人,她一生渴望自由,追求自由,渴望真爱,大胆追爱。然而,命运总是多舛,人生总是曲折迂回,她两度生子,一个送人,一个夭折。她常遇人不淑,累遭抛弃,她只能用时代的笔记录她所理解的苦难,从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卑微的人物,她铭记苦难,是想在困难中愈发坚强。时代的悲剧注定她一生要颠沛流离,无法飞跃,谁不是到了归终是一场空......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