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作者: Tracy伊诺 | 来源:发表于2020-09-20 21:16 被阅读0次

         

    光 云 我

        凡是初夏的入晚,江南一带恰自凉爽。西边的余晖,金黄、淡红、火红变化无穷,它探出头来是要听人们的笑语吗?或是放学归家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西山头飞过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它们带来了喜讯――夏来了:它从青青草色中来,从潺潺的水声中来,从拂拂的微风中来,从人们欣悦的微笑中来。几只小板凳,一方平地,几只玻璃杯,一壶开水,再加上两小撮新鲜茶叶,便可拥有美好的晚间茶时光。人们大多数饮茶聊天,听曲子,邻里街坊聚集在一起谈笑风生度过周末的最后一天。

       

    花儿盛开是为了更灿烂

        我喜欢江南那有条不紊、自由舒适的水意生活,但我更爱贵州自然随和、坚守本分的山水生活。 因为在贵州就初夏而言,周末的人事活动便与江浙一带不同。我出生在贵州,虽然在七岁时离开了,但七岁前的生活仍犹繁星一般,点点闪烁在脑海里。至此,想起那赶集,那些事儿,走!背上背篓,我们赶集去。

    背篓

        赶集的日子是约定俗成的,它约在了周日的这一天,赶集的中心设在我家的镇上。平日里循规蹈矩的巴士在周日放假,巴士不能使过七星桥,不能穿过小镇,这天他只负责将乡里人送到离护镇河不远的车站牌那儿。下了车,跟着人流走过七星桥,便知桥洞下也挺“吵”的,通常情况下赶集的人是最后才去桥洞下买卖的,毕竟有一天的时间。人们有目标有规划的,将零散的必需品在上午买好。

    最爱装满玩意儿的车子

          往里走,随波逐流便可到达交易中心,这是最热闹的场所。心灵手巧的阿婆把上一年的粮食做成糍粑放在热锅上等待顾客,顾客大多是小孩。糍粑有蒸的,也有煎的。蒸笼是自家编的,热炉还是糊上厚土的金属桶,白雾一缕一缕地从竹笼缝里冒出,形成完美的弧线攀附上升。要打开笼子时,阿婆用嘹亮的家乡话喊着:“注意喽!”顾客也总是不约而同地应道:“哎――”打开笼子,这个得多加小心,这时的白雾是那么一大团,街上的行人虽多,但围在炉子旁的人也还有空位后退,不像想象中挤的慌。

    来一碗剪粉吧

          镇中心的十字路口规划得井然有序:南街卖肉,北街卖水果蔬菜,东西街则是小家电和小吃。一大把的嫩青菜只需两元便可扔进背篓里。沿街的房屋都有三四层,一楼是专卖小吃的,每逢春夏之交,白皙有弹性的米豆腐撒一点葱花一点干辣椒,再有一碗酸水那么一灌便是清凉解渴的美味。阿公喂养的母鸡也下蛋了,赶集这么重要的日子,他们是不愿呆在家里的,即使蛋篓里只有一两枚蛋。

    阿婆的小菜摊

            赶集在一周中有一天的时间,该吃吃该买买也是刚刚好的。糍粑卖完了,米豆腐的酸水缸也见了底,“孤苦伶仃”的蛋找到了好归宿,七星桥下的小猪崽们也将去到未来的新家。收拾好背篓里的物品,人流从中心扩散,最后来到桥洞下以最后热烈的交易结束赶集。

    “哼可,哼可”,不远处便是猪崽的大卖场,卖猪的男人们有技巧,拍拍竹篓让猪宝宝们活跃起来,哪只叫得响,便是体质最好的,也是顾客最喜爱的。在一片猪声中,混杂着浓厚热烈的家乡话:“便宜点了,你我都不容易,到时候赶集卖猪肉我也会给你便宜的”“我家猪质量好哇……”装有小猪崽的竹篓,一抓一抬,扛到了肩上,这活不分男女,个个都能干。

      上了车,休息了一天的巴士载着满满当当的背篓以及满意的心情驶向归途。可赶集的声音没有随着车迹静止,镇上的人们还要收拾买卖的场所,因为街道小,对街的老板娘一边扫地,一边约定今晚去公园散步。

    布依人家

          不管是乡里的人们,还是镇上的阿婆阿公,他们为赶集做好了准备,为一脉相承,永不改变的习惯做准备。他们图的是一番热闹,图的是一份“不再孤独”。

    蓝天 白云 屋檐 绿植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会分享身边的小故事的写作爱好者。

    谢谢您看到最后。(*°∀°)=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赶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z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