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齐国有个人
《人民的名义》这部号称“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前期吊足了观众胃口后,给观众呈上了一场视觉盛宴、饕餮大戏,终于未让观众失望。更没想到的是很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狂热追捧的行列。
连续追了十几集,嫌太磨叽。只好看电子版小说。熬夜看完,已是凌晨2点左右!
读罢小说,沉默良久。官场、商场在作者周梅森笔下妙趣横生,像祁同伟、蔡成功这样黑白通吃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追电视剧,好评如潮。有人谈论这部反腐剧的“大尺度”,有的热议“老戏骨”和“小鲜肉”之间的对立,有的研究剧情与现实反腐的对应,有的分析台词中的官场常识和纪检知识,有的在追剧中成为这个书记那个厅长的铁粉,有的在戏说官场中的婚姻百态……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写道:“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真实,鼓舞人心。”还有人写道:“这部电视剧看得我都哭了,就是这些腐败的毒瘤一直在危害人民群众。”总之,让人们都在谈论,这本身就是一部剧的巨大成功。
当然,也存在争议。比如:公安觉得这部由检察院主导的戏,矮化甚至丑化了警察,尽管编导李路出来发声:“因为现在才播了五分之一,我们在剧本创作期间就对公检法做了很多的平衡工作,比如说公检法都有贪污分子,也都有正面典型,检察院也不例外,只不过还没有出来,还没有挖出来。所以说我们都埋得非常深。感谢大家对这个戏的关爱,就是代入感太强,大家有一些争议,说怎么全是公安去贪的?其实检察院跟法院都有,大家觉得在前面,我们把他藏起来了,后面就会慢慢出现的。”而纪委工作者不满于剧中检察的办案权力竟然压过纪检。甚至有网友评论:用讨好人民群众的方式来拍一场反腐大戏,本来也没什么错,娱乐嘛,终归并不同于现实,也不必一板一眼地复刻当前的社会现实与趋势。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以清官思维来建设理想社会的愚昧,而极度匮乏的是,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来反思和构建中国政治文明的理性。这么看来,汉东省在沙瑞金领导下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对正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人们的关注点不一样,自然结果也不尽相同。
“我们现在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咱们这些干部,该好好地管管了,你再不管咱们党就完了,国家就毁了”,“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党终于醒过来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无论是《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中,还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局中,汉东省原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都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磅角色。他的感叹是多么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啊!他的感叹让人们切身感到了党中央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感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正如时评大腕曹林述评:它贩卖的不是传统反腐剧那种迎合你人治期待的青天式鸡汤,而是以力透纸背的现实批判,给人以酣畅淋漓的代入快感。这也是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最大的特色。

这使我想起英国作家莱斯利写过的一篇《四个男子和一个木箱》的心理小说:这个故事讲述了马克格夫带领四个行人抬着一个箱子丛林中穿梭。几天后,马克格夫因病去世。临终前答应其他四个伙伴,将箱子送到麦克唐纳教授手中就会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当四个人经历千难万险将箱子交给麦克唐纳教授时却发现教授一无所知,而那个木箱只装了几根木头……
这个故事揭示了信念使人生存这个道理。小说中那四个濒临死亡的男子,如果没有那种对金子还贵重的希望,就不会有那种奋起的力量,对生存的渴望,最后只能葬身森林。马克格夫是个智者,而且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所给予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其实,他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马克拉夫用这只木箱拯救了这四个伙伴的生命。这只木箱子的作用就是这四个伙伴产生希望感并为之奋斗。
木箱子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希望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则是科学的。心理学家认为,希望是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人只有在希望中才会振奋精神,充满信心。也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木箱效应”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对于我们当下也很有应用价值。希望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一种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要求。有的人对人生和未来感到悲观,渺茫,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希望。因此,对这些同志最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起理想的风帆,使其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人民的名义》播出,并受到热捧,就直接证明了此类作品的价值。对于贪腐官员的嘲讽,对于卑劣人性的挖掘,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尺度,创造一种对腐败零容忍的氛围,更多的是使人们切身感受到当前反腐的复杂性、严峻性和必要性。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所说:“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我们非常敬佩主创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发展脉搏的把握,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诚然,反腐剧冰冻已十年有余,《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不仅是电视剧审查松绑的结果,更是人民对政治风清气正期许的结果。这个电视剧的名字——“人民的名义”,本身也是颇堪寻味的。“人民”可以是一面旗帜,贪官高举着就能掩饰种种肮脏劣迹;也可以是一声宣誓,真正受人民认同、对人民负责的官员,从中获取执政为民的合法性。然而,在现实中,到底哪些官员属于前者、哪些官员属于后者?那就需要人民的监督。而反腐的文艺创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监督。
凭心而论,近年来反腐成效显著。但相比之下,反腐类的文学创作,却远远还没有跟上实际反腐的步伐。但愿从“人民的名义”开始,现实的反腐和影视剧中的反腐,能有可持续地良性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