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拖拉拉,患了拖延症怎么办?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有种几乎人人都会患的病,它发作的时候人们只想世界静止,忘记所有的催促和任务,这种“病”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的“持续发作”将会是种恶性循环,越拖延就越焦虑,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如何治愈“拖延症”?
01、行动导向 VS 状态导向
回忆一下,当我们碰到一个问题或遭遇一个挑战时,我们下意识、最直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这个问题好可怕,我要赶紧行动起来,改变它——让自己摆脱困境”,还是“这个困境好可怕啊,我要调整自己的状态,等到自己状态更好时,再一口气把它解决掉”?
心理学家 Kuhl 把第一种心态称为“行动导向”,把第二种心态称为“状态导向”。
这两种心态哪种更好呢?
其实各有各的好处,但问题是,如果我们长期停留在第二种心态,那可能会导致一个负面循环:
碰到一个问题,觉得自己状态不佳,无法立刻解决它,于是决定等到准备好了再行动。那么,这个未解决的问题就会一直停留在大脑的后台里面,成为我们思维的负担,不断为我们增加压力。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一切准备行为 ,如搜集资料、分析问题……都会受到影响。
从而,我们会一直觉得“没有准备好”,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恐惧就会加深。
我们会觉得:这么久了我还没有准备好,是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
如果只有一两个问题那还好,但当同一段时间内,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我们又无法立刻采取行动时,就很容易导向这个循环。
这个负面循环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它会大大地削弱我们的行动力,让我们更加难以真正去解决问题,同时,还会成为我们慢性压力的来源,让我们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之中。
如此导致的拖延症将越来越严重!
02、3个方法,教我们治愈拖延症
第一个方法,5分钟起步。
由以上“状态导向”的介绍,我们发现所有拖延者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对行动的要求有所误解,全世界的拖延者都认为,要有所行动,必须先有状态——我必须有状态了,才能写完这篇文章;我必须有状态了,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治愈拖延症的第一步并不是调整状态,即等状态到了,然后行动!恰恰相反,而是先开始行动,然后行动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状态。
因为通常行动开始后,我们会有惯性!
如,今天晚上我说要完成一篇文章,但是一开始根本没有思路,怎么办呢?
5分钟起步,即打开文章编辑页面,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这样做5分钟,就5分钟,坚持住就行,这5分钟往往会产生一个向上的螺旋,思路慢慢的清晰了,越写越知道自己该怎么写。
5分钟起步,不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心灵,而是通过行动,它可能是克服拖延最有用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公布出去,破釜沉舟。
我为了逼自己不断输出,曾公开承诺,不管多么忙,一周必须更文一次。也正是我对外公布了这个承诺,破釜沉舟,每周不得不去写一篇文章,虽然我不喜欢被逼的感觉,但是,这确实帮助我克服了拖延。
其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人类都有避免不一致的倾向,所以,一件事一旦对外公布了,为了做到前后一致,我们就会被迫去做。
也许有人说,我不想对外公布,那书面写下来也是可以的!书面写下来就等于跟自己建立了契约,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督促自己去行动的效果。
第三个方法 允许自己娱乐消遣,准许自己为人。
并非所有的拖延都是不好的,有时候拖延一下也未尝不可,允许自己休整,允许自己娱乐消遣,准许自己为人。
我们不是机器,我们需要了解能力的范畴,否则就是违背自然,自然就会报复我们,让我们付出代价,效率降低,失去创造力与幸福感。
03、写在最后
最后,我们说个小故事:拖延症小组完成《终结拖延症》翻译。
《终结拖延症》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来自豆瓣上一个十分有趣的小组——“战胜心理成长会”,这个组织会员和粉丝已有数万,成立之初旨在一起治疗拖延症。
一天,他们对外宣称要翻译《终结拖延症》一书,随后他们就开始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他们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翻译,且翻译的质量很不错。
该书翻译出版后,成了各大网站的畅销书,帮助许多人战胜了拖延。
面对拖延症,别焦虑!治愈拖延症三大法宝:5分钟起步、对外公布、准许自己为人。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点亮再看,与朋友共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