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轰烈烈的全县“普高”和“三率”工作精神引领下,本周末这两天我带领两位新教师负责我乡辖区内三个村小组的升学(高中)动员工作。两昼一夜,工作算是顺利,按时圆满完成了八户人家的入户调研及家访动员工作。并成功“收腹”三名学生升学,其余五名已于两个月前外出务工。
夜里农家 父子对峙家访动员工作真所谓:苦口婆心!花费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劝说,结果还是落得一个“失败”。其中,最为典型的障碍是:读书无用论!
想想心里挺不是滋味,在如此发展的新时代、新社会,既然也有不少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读书无用论”中。
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观点似乎有据可依,不是吗?
放眼望去,高中止步“躬耕农田”比比皆是;职校止步外出务工数不胜数;甚至于有所谓的大学毕业也一事无成的众多事例……
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上述的“不如意”之处是否违背了该目的?
很多家长的理解是:既然没有理想的所谓的工作,接受再高的教育也是毫无意义。这就是典型的“读书无用”!
这样认识值得批驳——
首先,以铁饭碗式的工作来衡量读书是否有用是一种错误的标准。其一,否定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否定了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士付出;其二,忽视了铁饭碗也会打破的事实,很多情况下不在于你是否端铁饭碗,而是在于你怎么端好属于你的这碗饭。
其次,不明确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造就自己高雅的内心和高尚情操。
一个人只有通过读书,通过教育,才能造就一份高雅的内心和高尚的情操。当具备了这样的高雅和高尚之后,才能“注定”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美满的。
然而,这一切通过读书才能换回的幸福和美满是漫长的,甚至于不可见的。所以,这部分家长才会被眼前的“无利益”所蒙蔽。
就像我对其中“吵”得很凶的两三位位家长所言:
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短暂的表面现象,试问:一个有文化的人利用自己所得的4000元工资和一个文化较低的人也是利用自己所得的4000元工资,所利用的资金是相同的,但是他们所产生的价值和带来的幸福是否有差别呢?
有明显的差别!除非你不在乎。我想答案绝大多数是羡慕有文化的人利用这4000元产生的价值。因为他是有远见的人,他是有计划的人,他是会用头脑的人,他甚至于能带来一分为二的“高效”。然而,没有文化或者说文化层次相对低的人,就会差之甚远。
这是明摆着的实事,这是幸福与否的参照,只不过人们不习惯用好的对比,不习惯反思自我不足。
再换个简单的说法,文化层次高的人将来他对孩子的引导、教育要远远强于文化层次低的人,而这一切恰恰是无法在短期感受到的。长久之后才有所感叹,那时也来不及,也只能面对,更甚至于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下辈孩子们的身上。
但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往往很少能有较大的起色和希望。我们不妨看看每年就读大学人数中城和乡人数的比例也不难承认这一起跑线。
所以,人们会不约而同地确定: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途径是接受教育,甚至于更高一层次的教育。
当然,我更多是希望这样的家长其实也明白读书是有用的,书必须读的!
只不过,孩子被你之前的家庭教育给耽误了,现在难得“扭转”。从这一点来讲,我又更想“指责”家长对孩子的“放任”。
比如,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甚至于以孩子的攀比和犯错为傲,面对孩子十五六岁不读书就讨嫁还引以为荣……
农村的教育就这样:底子薄、理念差,但只要改变思想就有极大的进步与收获;只要提高读书意识,美好的未来并不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