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发现有这样一个新闻,那就是八年级下册新课标推荐名著,把傅雷的《傅雷家书》抽了出来,补上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我不知道专家们制定新课标推荐名著的时候有什么参考标准。我只是觉得推荐了他的书也许很经典,但还要迁就学生的认知水平。书是好,但是学生们读起来就像天书一样,根本读不下去,你让这名著怎么普及?《傅雷家书》被誉为艺术学徒的入门读物。他的写作对象是他已经成了艺术家的长子傅聪。他谆谆教导,他循循善诱,文字里还夹杂着法语,英语,拉丁语。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不是个困难?朱自清是散文大家,语言漂亮,作为学者他写的《经典常谈》,里边涉及许多古代的典籍,比如《尚书》《史记》《汉书》《诗经》《说文解字》……这些读物,大多数学生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接触到。这些书即使对于中文本科毕业的语文老师来说,一辈子也未必通读过哪怕一本。这些书即使推荐给老师读,也未必有耐心读下来的。“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老师们一知半解,他们怎么做好名著的推介和导读。
学生应该读一些超越过自己认知水平的经典名著,可是如果没有兴趣,怎么能有耐心读下去?以往抽掉的许多名著也未必就不适合孩子们,比如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即使现在依然在考试范围的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彰显女性独立意识,探讨对爱情对生活的看法。这在以前八九十年代都是大学生的必读书。现在却放到十五六岁的初中生身上,不觉得有点牵强吗?
总的来说,我不希望新课标推荐的经典名著成为学生的另一个记忆负担。学生们只是听说过书名,没有通读过原著,靠死记硬背老师划的重点去做填空,选择简答题。有标准答案的应付一阵,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滥答一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