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叫胖鱼
01.
我在半年前关闭了朋友圈更新提示,并且把自己的隐私设置为“仅三天可见”,因为下定决心不再做任何更新,也就等同于意味着我彻底告别了朋友圈。
可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但该更新的状态还是一样没少发,就是忍不住手贱。
当然,朋友圈的大多数好友也是仅三天可见。还有设置的不少奇葩名字分组。
以前,在朋友圈到来之前,我们热衷于更新QQ空间,撰写QQ日记,留言,农场偷菜等。也在各种社交平台灌水,书写自己的小秘密。
但那个范围显然相对小众,即便是QQ多数也是认识的身边人,也不会觉得害羞。
而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某种意义上,微信代替了短信集成了QQ,成为智能手机上最便捷的聊天工具。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被形形色色的人添加,被拉入各式各样的群,被各种各样的人监视着朋友圈,一览无遗地窥探自己的私人生活。
我们可以关机三天,却不能关闭微信三个小时。
以前,我是这种毛病,新添加了一个好友,备注顾不上改也要先看他的朋友圈,我又好像很喜欢这种监视。
在朋友圈还没有设定“三天可见”之前,有时候一翻能翻小半天,从最近两三天的状态翻到两三年前。
我不知道我怎么会养成这种恶趣味,但显然我从这种窥探中得到满足。
从朋友圈中分析此人坐标、年龄、家庭地址、生活爱好等这些只是小儿科,更可以自作聪明地从吃穿住行中推算他的生活档次,从什么业一个月赚多少工资,从书籍音乐各类推文中分析他的性格与品位,然后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可以了解甚至掌控了他人的人生,甚至以此推算出此人是否值得深交或者来往。
然而,朋友圈看不出什么问题,倒如实把自己耽误了,只要打开手机,第一个点开的就是朋友圈,它好像有毒一样的深受我们喜欢。
我真觉得自己是种病态。
02.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人都是。
那天,我在地铁高峰过程中碰到一对情侣,女生对男生说:“你知道挤地铁的意义是什么吗?”男生回答“不知道。”
女生说“我告诉你,其实是刷朋友圈,如果你在地铁上不玩手机,手机就会被别人偷走,如果你点开了手机,这时候刷朋友圈最有意思,不信你试试。”
我看了看周围坐地铁的朋友,都是在刷朋友圈。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真的是很自以为是的动物。但一方面我乐意窥探别人隐私,又拼命地想要保护自己内心的小秘密不被他人发现。
看到摄人心魄的美景、秀色可餐的美食当然也想第一时间发出来显摆一番。然而想到一不小心就会暴露自己(比如和领导请了病假,但明明就是出去玩了),心再痒痒也只能作罢。
有次单位举办活动,女同事和我们一起考察场地,公园依山傍水环境很好,她拍了很多照片并且一番精修,回头却不忘嘱咐我们千万不要随意发群里,怕领导看见了误认为她没有好好上班。
晚上我看到她发了朋友圈,我夸她人美图赞,她却不忘私信我,说不知屏蔽了多少人才敢把照片PO出来。
当然朋友圈里也不乏一些心眼小的,总喜欢刻意在状态下尖酸刻薄地留言,指手画脚恣意评论,白白糟蹋了别人的好心情。
还有我们写作的,朋友圈第一个是屏蔽自己的老板。
03.
我们开始学会对朋友圈屏蔽、分组、做各种备注。
我记得以前QQ相册和日记可以加密,如果不想被不熟悉的人看见,就可以锁上利用密码限制不被查看。
虽然朋友圈也可以分类和选择,但明显需要更多的操作程序。而在这个“美丽”的时代,有时候一张照片不用滤镜不精修十八遍你都根本不好意思放出来。
精致的图片加上滥情的文字,往往编辑一条状态就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在发之前就已经耗费了你所有的精力。
好不容易发了出来,寥寥十几个顺手的赞,加上几句辨不清真心还是假意的评论,有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反问自己:既然如此,发朋友圈的意义何在?
说真的,现在除了关系还算可以的,还有人给你点赞吗?
没有了,只有屏蔽与分组可见。有时候甚至因为话说错了,还会遭遇好友拉黑。
04.
前段时间有个公交牌还挺火的,上面画着一个小人低头看手机,并写到“向右划开危险。”
新闻上更是报过无数次大人因为玩手机而没看好孩子的广告。
我有次为了研究这个坏毛病开始没完没了刷朋友圈,一方面希望朋友圈有更新,又一方面希望别更新,好让我停下,那种太无聊的无可是从我再也不想要了,因为无聊。
现今常有人倡议:“放下手机,走出去看看吧!”是的我们走出去了,车上握着手机景区握着手机睡觉时也握着手机。其实不是握着是捧着,捧着我们的朋友圈和无处安放的身心。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有时候工作真的很忙,但是效率极低,我每天都完不成任务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可就是停不下来刷朋友圈,我上班刷开会刷就连做梦也在刷。
这也许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焦虑,对生活的恐慌,朋友圈是我躲避现实的港湾,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我们爱刷朋友圈其实可能也是出于某种心理,我们热衷于窥探别人的生活,也许窥探隐私本就能成瘾。
但某些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朋友圈成了考验友情的利器,比如我删除某个同学的微信就是因为他对我设置的是朋友圈“不可见”,我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在朋友圈可以设置查看时间以来,多数人把自己的状态设置成了半年可见,而对于那些只可见三天状态的朋友,我们通常报以相同的对待方式。
尊重是平等交流的合理前提,连朋友圈也是。而当你自认为与该朋友关系不错而他又设置了对你“不可见”的时候,不知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因此,有时真正被朋友圈伤害的,反而是那些你认为很熟悉的人。
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添加微信,结果打开朋友圈全是化妆品面膜包包。
猝不及防地就被亲戚拉入什么折扣群,一天发布的优惠券三五十条。
朋友圈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怀疑所谓“朋友”添加你的真实目的。
而当我还在办公室拼命加班的时候,我当然也见不得那些从境外回来一边晒图一边代购化妆品。朋友圈有时让我们心碎,有时让我们嫉富如仇。
所以我最终决定从朋友圈的漩涡中逃离出来,也许就像逃离一个虚妄的孤岛,我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做喜欢的事上,我戒掉了刷屏的习惯。
当朋友圈对我而言呈永不更新的状态时,我发现我的世界也并没有因为不再刷朋友圈而有什么不同,毕竟他人的生活终究只是他人的罢了。
我们只是朋友圈的一种路人罢了,没人能留下你,你也留不下任何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