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后记

作者: 隼浮 | 来源:发表于2020-08-05 10:49 被阅读0次

    拖拖拉拉两三个月,这个不到一万字的小说终于写完了。

    我记得贾平凹说过,他喜欢夏天,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植物,所以才会在夏天里,文思更加茂盛,哪怕是汗流浃背,也不耽误他写东西,而且天越热下笔越有神。这让一直以植物自比的我有点沮丧,因为我最怕夏天了。每到夏天,我的大脑就成了一碗浆糊,所有的文字都藏在里面,怎么也摸不着。庆幸我生活在四季分明的东北,我要是在南方,估计这辈子都一个字也别指望写出来了!

    为什么同样认为自己是植物的人,人家就能在烈日下花开满树,我却只能打蔫呢?要知道,西安可比沈阳热多了!只能说,贾平凹天赋异禀(其实这是废话,不然人家怎么能成名满天下的大作家,我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写字的呢?)。如果还是以植物比作人,把才华比作水的话,那就可以给我自己找个台阶下了——贾平凹是雨水丰茂地方的植物,自然能在夏天里长得郁郁葱葱,我呢,是在十年久旱的地方长大的,我的才华比我们老家的雨水还少得可怜,到了盛夏,自然只能和我们那儿地里的庄稼一样蔫头耷拉脑了!

    如果为这次小说写得慢找点客观理由(虽然说起来也没法那么客观哈),那就是一直没有替人物想到合适的名字。我曾经说过我给笔下的人物起名字是很随意的,往往选取的都是重名率最高的名字,以此来表示我写的是芸芸众生的故事。可是,这回我却深切感受到了“名不正言不顺”的烦恼。或许是我这次写的都不是我们寻常可见的人物吧。我特别想给里面的人物起一个看似寻常却符合他们性格甚至命运的名字,如果依照老的套路随便起一个,是让我自己都入不了戏。为此,我翻看了不少凶案,想从中找到一些灵感,也曾咨询过文友该如何取出符合笔下人物性格的名字。都有启发,但都不满意。临到前阵子,我才想出最终的主意,就是从天干地支里找出能作为名字的词。虽然有的朋友指出,有点像网络小说里的人名(直白点说就是有点假哈),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由于属于生僻字(但愿关于是一个老私塾给起的说法能让读者们信服),读音可能让许多读者困惑,特做下说明,将功赎过吧,屠维[tú wéi]、玄黓[xuán yì]、旃蒙[zhān méng]……这几个名字里,除了屠维,都是取自天干,我的意思是,除了他,别人都属于人上人——其实也是很无聊的想法。

    这个小说在写之前,我是颇有点顾虑的。因为这个故事中的许多元素,都是可以在现实的新闻里找到影子的。我不知道别的人写这类有真实故事影子的小说感觉怎么样,反正我是多少有点不安的,觉得是对真实事例里的人,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有些冒犯。可是这个故事里的许多元素,大到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寒门学子问题,还是小到子女教育,骨肉相残,冤狱……又非常吸引我,使我欲罢不能,只能昧下良心把它写了出来。能够掩耳盗铃地自我安慰的就是:我本不过是籍籍无名之辈,写出来的也是无人注意的速朽的文字,即使是冒犯,也是轻微的吧!

    上学的时候,我曾读过高尔基的一篇小说,说他笔下的那些死者排着队来和他算账,质问他为什么要夺走他们本来就不幸的生命。当然,高尔基不过是借调侃的语气来抨击现实,不过当时却给我不小的震动:尽管是笔下虚构的人物,我们也要珍爱,将来我要是写小说,一定要尽量少“杀生”才是。谁知,真的到了我写小说,在我笔下死于非命的人物却不绝如缕,这次更是过分,短短的不到一万字的小说,竟然夺走了三条活生生的生命,真是罪孽深重,阿弥陀佛!看来有一天我笔下的这些死鬼找我来算账是再所难免了,真要有那么一天,也是自作孽,不可活,只能自作自受了。

    碰巧的是,我这篇小说完成的时候,2020年大热的一个电视剧,改编于小说《坏孩子》的《隐秘的角落》刚播完不久,而我写的,恰好也是一群坏孩子,而且比电视剧里的孩子们坏多了,难免有人以为我是受了这部电视剧或小说的启发才有的这个东西,其实不是的,因为我动笔写它的时候,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还没播,我也不知道还有《坏孩子》这个小说,一切都是碰巧而已。

    关于这样一篇文字,涉及许多狗血的剧情,未免会引起读者非黑即白的激愤的情绪,这是我所不希望的。以我浅薄的见识,太过情绪化的东西,无论是声讨、谴责,还是咒骂,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无论看起来多么理直气壮,多少都有些无聊。当然,我们不会弑父弑亲,但是我们难免对亲近的人有怨念;我们的孩子固然没有小说里那么极端,却无法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一点问题;我们没有受贿或谋财害命,但难保我们的心里没有贪念……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也不应该只是情感的宣泄,而是对自己的反思,和对不幸者的悲悯。所以,为了弥补故事的不足,让读者能从更开阔的视角看待整个故事,当然也是为了交待所有人物结局的方便,我特意设计了类似于永恒的角色,山丘。

    说实在的,我一直为自己的这个小聪明而得意。但是,在征求一个我特别看重的朋友的意见时,得到的反馈让我非常沮丧。这个朋友指出,这段是整个小说的败笔,因为它破坏了整体的完整性,不仅破坏可读性,也使小说不像个小说了,因为,其中抒情和议论的部分,应该是由读者来完成的,我过于越俎代庖了!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让我看到了对于小说的见解和想法是多么幼稚和肤浅。

    可是,无论如何,这篇小说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想要弥补,只能有待下一篇了——如果我还能写出下一篇的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们》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en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