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绝情”还是“艳情”?
对很多中国人看来,佛教是“禁欲”的。而在佛教产生地的古印度,却出现了许多这样的佛教艺术作品:
阿旃陀第2窟 飞天 加尔各答博物馆 照镜子的女人 印度教中的飞天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注重突出男女性别特征,两性差别显著,其中一些作品中还呈现了男女欢爱的场面,没有回避人的欲望。其实,不仅是佛教,印度文化整体都呈现出释放欲望的“艳情味”,是一种对人的本能直接、简单的表达。
奥利萨遗迹 飞天奇妙的是,印度原始佛教自带悲观阴郁的色彩,认为一切皆苦,情欲是苦的来源,因此要“六根清净”,要“出家”。那为何又会出现这样与之矛盾的佛教艺术作品呢?值得考究。
艾罗拉第10窟 天人是“男女有别”还是“两性合一”?
古印度文化孕育出了佛教。佛教产生后,逐渐传到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
峨眉山金顶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东大寺 (图片来自网络) 泰国玉佛寺(图片来自网络)中国佛教塑造的艺术形象中,没有男女差异,或许是刻意抹去男女之别。很多艺术作品慈眉善目、体态优美、雍容华贵,就如这尊菩萨:
莫高窟45窟 菩萨像 (图片来自网络)但这是女性,还是男性呢?
中国人崇拜的佛教偶像,不管是佛还是菩萨,几乎都是男身女相、男女未分、非男非女、亦男亦女。没有男女,自然更不会有男女欢爱。这大概既是中国文化“内敛”的特点,也是“中庸”的智慧,还能体现佛教偶像超脱世俗的“彼岸”意味。
榆林窟15窟 飞天是“禁欲”还是“慈悲”?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三纲五常、人伦礼教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中国化佛教就屏蔽掉了印度原始佛教中的某些特征。即使是在早期的中国佛教艺术作品中,可见对印度佛教艺术特点的直接照搬(晕染法),但却不见人的情欲释放。
莫高窟254窟 尸毗王本生因而同样是佛教艺术作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莫高窟272窟 飞天 龙门石窟 卢舍那佛像 (图片来自网络)同样奇妙的是,相比于印度原始佛教的悲观、“绝情”意味,中国佛教有更多孝顺父母、众生平等、心持善念,要“有情”得多,但却独独没有“艳情”。中国文化是在正视人的欲望基础之上,去追求更加丰富、更加高级的“慈悲”。
莫高窟 420窟(图片来自网络)冯友兰把中国哲学的其中一个特点概括为“文约义丰”,即用最精炼、最抽象的表达给人留下充满想象的空间。“不可说”中蕴藏了无限的可能,也对不同主体的个性化解读持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这表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就是更加诗意的韵味。
这是中印文化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国文化的高深精妙。
莫高窟 217窟飞天(图片来自网络)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丛书,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数字敦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