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20170828《接纳力2》读书笔记(九,十)

20170828《接纳力2》读书笔记(九,十)

作者: 1d0409c061b5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23:44 被阅读149次

    之前的两次读书笔记合并发出。


    读书笔记(十):

    先摘抄一些书中给我触动的话语:

    如果父母严厉苛责,孩子为了求存,就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藏起来,希望获得成人的爱。

    沟通的三要素是:自己、他人和情境。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能做到同时关注自己、他人和情境,沟通一定是畅通的,会让你及时表达真实的自己,不伤害对方,让对方接受的同时解决问题。

    孩子在情景当中,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引导他既兼顾群体社交性又能维护自尊,也许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确实是他自己领悟的最恰当的方式了。

    成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审时度势,判断后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怎么处理,这时候灌输的是一种教条,却拿走了孩子对情景的感知力。

    为协助孩子长成他自己,我们需要善用成人的权威,不断肯定孩子的努力,他每次的应对都已经是他可以做到的最好。就算孩子努力的方向错了,他做事的动机也会有正向的一面。我们需要不断地表达,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

    当爱不需要被验证的时候,孩子才敢于做个彻底诚实的孩子。

    以孩子为师,学习彻底诚实地做人吧。

    在这个章节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沟通的三要素:自己、他人和情境。当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通常用感性认知和情境体验的方式去习得沟通,开始的时候或许总是横冲直撞,简单粗暴,但渐渐的,我们随着理性的发育,开始会思考前因后果了,开始归纳总结了,于是在各种情境中更坦然表达自己的同时减少或者不给他人造成伤害变得更有可能。我们学会了从对方的反馈中去吸取经验教训,我们学习选择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现在我们作为成人,反思自己在沟通中的诚实性时,如果处理得不好要不然就是华而不实,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俗称滑头),要不然就是直接了当,忽略情境,自说自话(俗称得罪人)。要做到既表达了真实观点,又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以及合适的情境适用性,那真不是一般功夫。生活中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演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很多时候就是没有考虑对方感受和忽略了情境适当性造成的。

    最近我在职场上遇到了一些麻烦,与老板之间出现了业务沟通的分歧。我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在一次务虚会上说了些对公司战略方面的建议,因为措辞太直接,没有考虑到老板的面子,因此埋下隐患。后来,我休年假回老家,与大家庭里长辈沟通时,也出现了得罪人的问题,我当下一句无心的话语,就惹得长辈不开心,原来他们的感觉要不是我的态度冷漠,感觉对他有成见,要不就是不够热情,对长辈招呼不到位。我心里当时真是纠结,明明都是一家人,我真没那个外心,就是自顾自惯了,有啥说啥,一不小心就踩了别人的雷。后来我向长辈赔礼道歉。然后陷入深深的反思。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原来我一直有一种不太中庸的思维模式,习惯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可以说我是个对自己相当诚实的人,说的话完全代表我的肺腑之言,可是为什么别人感觉那么糟糕呢?这个章节里提到做诚实的人,我对自己是做到了,但是我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情境。作为社会人,要做到合情合理的诚实是不容易的,更何况孩子?

    我家老大是个特别藏不住事儿的孩子,什么需要,什么愿望都直勾勾的挂在嘴上,表现在行动上,对自己特别诚实,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此常常让成人感觉他不够“听话”,我今天才猛然发现,其实我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虽然不像孩子那般童言无忌,但依然在磕磕碰碰中犯着同样的错。冷不丁就被现实教育一下。

    现在的家长都是比较民主和好学的,尤其是浩途群里的会员。孩子们也大都天真可爱,做着孩子的年龄相匹配的事情。我特别同意要在情景中学习,也不抗拒试错。除了天资聪慧的沟通天才(当然,西方很看重沟通与演讲,这部分是很值得借鉴的),大部分人的社交能力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长的,我们家长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给答案。尤其要强调换位思考的能力和捕捉情境敏感度的能力,可以用问题和事例启发孩子,如何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综合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为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读这章部分时感触颇多。很多时候孩子的话让大人不舒服,是他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动机是好的。这个时候批评孩子或者处理方式不当,很可能就压制了孩子诚实的本性,我们欢迎诚实,但是我们更需要在群体中得体的表达出诚实,这种“得体”可能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孩子哪里可能一两天就习得呢?想到这,我必须提醒自己,面对老大的直接了当时,我要把他当成一面镜子,看到我自己身上的那份“不够得体”。所以,我面对他时,需要比他更“得体”才是真正的成长呀。

    读书笔记(九):

    先摘抄一些书中给我触动的话语:

    我们代替孩子做的事情,还有预防孩子犯的错,也许很多都是没有必要的,反而打扰孩子在经历中体验和成长。

    尊重一个人,就是允许他在他的所属领地内活出他的自由意志。

    生命力本身渴望活出自己的完整性,这是谁都阻挡不了的。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界限是每个人内在最深层次的自尊感,是我想要我做好!

    唯有尊重,才能真的激发人内在的自尊感。并不是见了满意的结果,才予以对方尊重,而是尊重对方在他的领地内实现他自由意志的权利,预备好心态,接受各种可能的结果。

    对孩子来讲,“我想要”和“你想让我要”,这两者的动力系统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孩子自己想要,那当然最好。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想要的状态,那也得先让孩子要了再说。其中关键在于父母们没有相信孩子内在的自尊感会让孩子向往美好。

    为什么你就这么努力地想让孩子好呢?那就是因为你内在的自尊感呀。如果你肯对自己多一分了解和相信,你就能对孩子或者对人性多一份信任了。

    疑问:这部分最后的“人类意识能级分布图”的出处是哪里?是否可靠?

    最近结束准单身状态,又跟孩子在一起,感觉情绪好了两天后,就又陷入盯人状态。好像对孩子说话不高八度,就根本起不到作用。在孩子领地范围内,开始慢慢占领他们的空间,我又陷入用惯性思维去理解他们行为的怪圈,总是不够信任他们会做得好,给他们的空间还是太少。这部分谈尊重,我想我还是修炼得不够,定力很快打乱,继续努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828《接纳力2》读书笔记(九,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yn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