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首先回顾一下咱们学习《道德经》前三章的内容。在第一章,老子主要阐述了,道是什么,“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一种“玄而又玄”描述万物即空,通过有为法去实现无为的概念。第二章中,咱们学习了万物的缘起,即因善恶,好坏的分别心的概念,而惊扰了先天清净无为的真心,众生即产生了妄想业力,轮回六道,流浪生死。那么昨天刚刚学习的第三章主要是阐述了老子圣人主张的治世概念,通过无为的中心思想,消灭争端的缘起,分别心。总结前三章的内容,可概括为,老子主张的通过大道的本质,缘起来对治人心虚妄,以无为之法治理万物的思想。
如果因为不知道而想要达到道的完整知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道的深远包含万物,它是没有一个尽头的。(因为道的知识不可尽,不可求的原因,如果想要脱离虚妄,就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即挫败万物锐利的执着来源,解掉万物纷争的来源,同化万物不同的本性。道本是空,但又像从在一样。我不知道大道的缘起,它大概就是天帝的之先的存在吧!
在第四章中,主要解释了,大道的完整性和它的原理,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通过理解的道去确立一个修行的准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即在白天阳光所照之处,是没有一个尽头的。在夜晚仰望深邃的天空,它同样没有一个尽头。大道大乎无外,小乎无内。这个原理可以运用到大道中任何的“存在”中,比如,眼睛所展望的一切,看到了近处,就想了解更远的事物,耳朵听到了声音,就会分辨越来越多乃至于无数的音声。鼻子有了嗅觉,同样也会分辨无数的气味,舌头尝到了美味,就想尝试更多的味道,身体体会到了舒适,就愿意追求更好的舒适感,心灵得到了快乐,因为无聊的缘故,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在妄想中去。
那么,如何通过道之大的体性,去运用道,达到道之用呢?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讲到过,世间万物的天性都是一样的,都喜轻微而恶沉重,都喜欢快乐善的存在而不喜欢痛苦恶的存在。其实,最轻微的存在不正是无为的清净吗?那么众生轮回六道,流浪生死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儒释道所有的经典中都有最根本的论述,即妄想之识产生的分别心,分别心产生的好坏对立,驱于快乐逃离痛苦的绝对业力。凡是生死种种轮回之因,皆是因执着而更加执着,从以有到无,再到以无为有,执着越来越深,分别心越来越多,分别心值得快乐的事物越来越少而让自身痛苦的事物越来越多,就像天空中鸟儿喜爱淤泥不懂得清理自己的翅膀,导致翅膀沾染了越来越多的尘土,使得自身渐渐沉重,以至再也飞不起来……我们知道,万物本身并没有任何自性,而是因人之分别心而在万物中附加了好坏的属性,那么在我们追求万物之“好”的那一面时,这种好是恒常不变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世间万物皆是无常,因为人用自身有常的妄想去在万物中实践,最终会得到无常的定理,而妄想中乐的一面就会消逝,反而变成了负担的苦。那么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咱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讲,在前面咱们讲过,人的天性都喜静的安逸而不喜动的劳累,都喜轻微的事物而不喜沉重的事物,就像每个人在出生以后都是哇哇哇哭着坠地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太苦了。谁让你来的。相对母胎中清净柔和的温暖,一出生下来就得忍受现世比母胎强上百倍的地水火风,地大的沉重感,水大虚脱感,火大的寒冷感,风大的流动感,真可以算是一种大苦啊。我们生下来以后,就要吃穿用度,婴儿生下来,就要吃母乳,母亲的母乳甘甜温暖非常有营养,再长大一点,就要吃米粥,米粥也很轻微,好吃,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就会认为米粥没味道,不好吃,开始喜欢吃刺激的东西了,比如酸的,凉的,一直到以后烟酒药毒,没有一样不沾的,相对于最营养的物质来说,恰恰最初吃的母乳,奶粉,米粥才是最有营养没有毒性,最容易好吃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人本来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事物,反而却变得越来越不好了呢?学习过第二章的朋友,就会知道,一个结果是一定的。首先,事物本就没有任何自性,人因有分别心而产生好坏,当一个孩子吃到母乳并且以母乳为好的时候,他就会经常去吃母乳,我们知道甜只是一种味道,它因个人的喜好而有两面的状态,当人习惯于本来认为美好一种事物而经常去接受它时,因为人在第一次尝到甜味的“美味”时,第二次还想尝到在他内心同样“美味”时,殊不知这次他就再也尝不到和以前一样程度的“美味”了,以至于越往后,这种表现越明显,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因为第一次他吃到东西的时候,他还没有吃东西的这个妄想,这是这种味觉给他带来的“有”是一次完满的有,没有“没有”这种美味的思想,然而当他想第二次再去吃同样的事物时,其内心对于此种事物的期望还从在于第一次的有当中,然而,这件事从第二次开始,就会发生强烈而巨大的改变,他因尝到了没有的这件事物而再次追求内心中的有,此刻,他内心中关于第一次完全有的这种情绪就被一半的有和一半的没有替代了,因为想要尝到第一次“美味”的渴求心,加上没有尝到“美味”负面心态,相比第一次纯粹沉浸在有中的喜悦,他注定不会吃的比第一次开心。随着这种想要满足第一次体验的同种情绪的妄想催动下,人性会因一次次没有满足内心的妄想而对这件事物产生相反的情绪从而变得不喜欢同种程度的事物,去追求更加强烈,有的存在。殊不知有和没有,味道一直只是一样的味道,变得只是人的心态而已。
在纵向的比较中,随着一次次渴望追求“有”的体验,人就从最初轻微最美好健康的事物,直至将沉重的事物变成“有”的存在。婴儿从喜欢甜的到不喜欢甜的喜欢酸的,喜欢温暖的到喜欢冰凉寒冷的。从一尝到辣的就哭到一尝到辣的就高兴,一喝到酒就晕恶心,到一喝到酒就觉得舒服满足,从一接受毒品就不适难受,到离不开毒品。殊不知,越执着越沉重,越沉重,越痛苦而心灵越渴望得到。从此沉沦在心的执着中,受束缚成为物质的奴隶。事实上轻微和沉重本身其就是绝对的好坏,轻微的必然轻松,愉悦而沉重的必然痛苦悲伤。而因人之执着,颠倒梦想,最后因为执着的虚妄,堕入苦海。咱们已经说过很多次,单妄想快乐的有从脱离物质来说,它只是一种也会被人认为是劳累身心的情绪,十分正常。而快乐会带给人轻微和放松,但如讲快乐依附在物质上,那么众生所追求的轻微无异于南辕北辙,只会越来越离不开沉重的物质而痛苦去体验妄想物质带给人有那一刻越来越得不到的轻松。轻松当下就可以做到,只要你能够从执着的幻想中醒来,放下你最不应该拥有的执着。
那么从横向来说,人不仅仅只有舌这一根,摄受束缚众生的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多,又因人得不到,害怕失去的原因,分别心越来越多,因得不到妄想而更加执着,因失去已经认为有的执着而更加害怕失去,想想道德经开头的第一句,大道万事万物所含的妄想是以无数形式从在的,按照人性而言,只要人拿起的分别心就不可能当下,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一种声音可以作用在无数曲目中,一种食物又可以有无数种做法,一个妄想的存在会超越几何数的增长速度而增长,而因妄想的愈加增多和沉重,人只会变得越来越痛苦和极端。此种种只是单从生命单体而言,如果从广义的众生层次上说,其包括的业力就更多,如果将个人的业力比较为二维坐标的业力曲线,众生整体则处在三维的网状立体坐标,众生的从在和业力是互相依存,互相离不开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单个众生的业力和众生业力如果不能保持一个平衡,则最终会像一个气球一样,一个非常小且极端的业力就可以引爆整个众生网。学习佛道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万般留不下,只有业随身,按照现在的情况让众生以此业力继续下去,最终地球这个非常重要的六道载体就会一瞬崩塌,成为地狱。地狱的业力是非常苦的,人间最重的苦痛都要比地狱最轻微的苦痛大上数以万倍,就是这么苦。在佛教经典记载中,地狱最轻微的业力程度就像是把人放到太阳离热量足够烧灭人身的距离,生又死,死又生。人,为什么还要继续妄想做梦,自己进火坑呢。改恶行善,修行本就是离苦得乐之法,还有理智的人,真应该好好考虑自己的归途了。
在我们从纵向的分析中,我们通过对万物本质和人性好清的阐述,理解了如何以道为用,又从纵向对于众生分别心和万物的生成中对比了《道德经》中老子所讲的道之大,无有穷尽的原因。通过对道纵横的分析,也明白了圣人治世之学,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重要意义。道本就是空,但人迷惑其中不能自醒,真是痛哉。
留下三个问题。
第一,道冲而无有穷尽,进一步的用你的思想去阐述其原理。
第二,通过本章的学习,人如何醒悟,修道修的是什么,如何修。
第三,众生皆是我之往生父母,例如你脱离轮回,你应如何救度众生。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升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