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是商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甲骨文虽然已经不是图摹物象的图画,但其中有很多象形字,有着浓厚的艺术意味。它的结体大小不一,错综变化,有疏密对比,有平衡对称,这些特点已经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曾经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就是所谓“殷墟”,所以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殷商时代的文字。那时候商王室凡遇有大事都要占卜吉凶,并用文字记下来,就是卜辞。卜辞的内容有关于商朝的官职、军队、刑罚、农业、田猎、畜牧、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宗教、祭祀等资料。
这些记载有长达300年的历史。甲骨文字体结构有象形字、会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我们所见的甲骨文,绝大部分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在甲骨上的,但也有一些是墨书或朱书。殷商早期的甲骨文,字形较大,字体比较粗犷;至商王康丁以后的时期,字体趋向工整秀丽;到了殷商晚期,字形变小,刻写更加精美。
文字学家董作宾根据甲骨文的文字演变,将甲骨文的书风变化分为五期,就是:第一期雄浑(武丁时期),第二期谨饬(祖庚、祖甲时代);第三期颓靡(廪辛、康丁时代);第四期劲峭(武乙、文丁时代);第五期严整(帝乙、帝辛时代)。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和甲骨文一脉相承,这条文字发展的长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定型了,他们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如下:
左婉丽 中劲峭 右奇肆一、劲峭型
二、奇肆型
三、婉丽型
四、雄浑型
雄浑风格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中感叹说甲骨文书法“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
甲骨文刻辞已经有了初步的布局意识,有列无行,大小参差错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甲骨所刻文字犹如一大群小蝌蚪,浩浩荡荡的向前方游去,质朴、清新、可爱,从放大了的刻痕中可以看出,这枚甲骨用的是双刀刻法,所以线条中间会出现一道深痕。
在硬质的牛骨上刻画直线是最为省力的,但这里却常间以漂亮的弧线,而且有的点画中还有意识的表现出肥瘦、提按等变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相得益彰。面对甲骨,我们对古人这份“艺术”心思不由得露出由衷的微笑。
根据安阳侯家庄发现的“殷墟”有被汉朝人盗掘的痕迹,有人推测远在秦汉时代就有甲骨发现。有学者综合多种资料后认为,甲骨的发现有一个过程,不是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发现并立即公诸于世的。
应该说,1898至1899年之前,安阳的农民就发现了甲骨文,后为古董商知悉而转售于京津一带,直到1899年王懿荣认定其为古物而出高价收购,才为世人所知悉。
王懿荣去世后,其好友刘鹗把他遗下的甲骨加上自己收藏的甲骨精选后拓印成书,就是1903年出版的《铁云藏龟》。
王懿荣和刘鹗编著甲骨文,就是另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了。
【中国书法五千年】下期预告:金文之美
让写作成为习惯 日更第7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