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的作者小马宋,在一次以“营销”为主题的直播中,这样说到:“我们想象中顾客关注的东西,其实跟他们实际关注的东西,并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买家思维”和“卖家思维”,那么如何将两者进行转换,让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产品呢?答案就是用户研究。
陈峻锐,作为一个从事“用户研究”20多年的人,他发现,很多人,甚至很多企业都不重视“用户研究”,甚至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用户研究”,而这种认知缺失的现象,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他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当代的发展整理成书——《以用户为中心》。
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如果产品不被用户认可,那么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就是0。”他希望借助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用户调研,也让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用户调研。同时,也希望那些对“用户研究”这个职业感兴趣的人,以书中的理论、技巧作为入门,少走弯路,快速抓住用户研究的核心,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
整本书的内容逻辑清晰,这让即使对“用户研究”没有了解的我,也很容易理解和学习。读完以后,我发现“用户研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它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其中的重点部分,是作者总结的用户研究的“4321”,即:
4个方面: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3个维度:需求者自身、产品业务属性及用户环境;
2个因素: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
1个目的:满足需求,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增长。
以此为框架,用户研究才得以不断发掘用户的新需求,并做出回应。所以,想要成为一个用户研究者,你需要具备交流、观察、捕捉、解读和共情5种能力。如果想提升自己的这些能力,光靠单一的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实操、思考。
在《以用户为中心》中,作者提出了三个方法来提升“用户研究”能力,我觉得值得一试。
(一)做到真正的“看到”
为什么很多企业、品牌无法做到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够落地,没有真正走到用户的身边去,没有很好的理解用户,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用户研究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会真正“看到”。
这里的“看”,并不是单纯的用眼睛去看,还要从心理层面去看,自己走到用户身边,去感受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情绪……这样才能发现一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反省、思考,打磨自己的认知,也可以去听听旁观者的意见,或者把调查过程进行录像、录音,方便反复观看。
(二)不断练习洞察力
如果即使走到了用户身边,你还是没有新的发现,那可能是你的洞察力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陈峻锐,为我们制定了一套提升洞察力的【一周计划】,希望通过练习,我们对用户的需求、情绪、痛点等,变得更加敏感。
具体计划如下↓↓↓
星期一:寻找产品或者概念的各种使用场景。包括使用者、功能、时间、地点、环境等多个要素;
星期二:找出核心功能的问题点,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星期三:寻找流程前后的问题。除了……它还能做什么?
星期四:质疑基本假设。比如杯底如果不是平等,可不可以是三角形的?
星期五:抽象出需求的核心概念,并寻找类似的东西,进行对比;
星期六:为产品重新定义类别;
星期日:挖掘情感价值和意义;
(三)提升自身的格局
站在10楼的人,和站在100层楼上的人,能看到的风景完全不同。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法,在做用户研究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格局,也很重要。
当然,提升格局这件事,并不是一天练成的,但却并不是不能练的。首先,我们要具备提升格局的意愿。此外,在《以用户为中心》这本书中,作者还提供了两个小方法:多站在老板/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经常阅读“大格局”的书。
其实,关于提升“用户研究”能力的方法不止这两点,也不仅仅只有这些内容,书中还为我们列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作为参考。
不过,有两点作者提醒我们要格外注意: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用户研究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单纯的进行复制用户意见,而要通过存在的问题去挖掘需求;另外一方面,作为研究者,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科学专家,在推进研究结果的时,一定要考虑到用户需求被满足以后,企业是否有可能遭到风险。
由此可见,用户研究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调查和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对的交互过程,只有站在两端的企业和用户,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时,才能最大的发挥用户研究结果的价值。
《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不只是为我们阐述了用户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个品牌要想成为伟大的里程碑,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以此为起点去扩散,才能撬动整个市场。
所以,今天你研究你的用户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