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互联网移动化进程加深,品类深耕、模式创新、跨领域协作等因素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电商行业。以淘宝商城创始总经理黄若之眼,再看电商之道。
1
何谓电商?
什么是电子商务?
买东西,卖东西?
加上前缀,利用互联网工具?
它是零售,是渠道,是网络的商业化运用。
电子商务,本质是商务(更一般地是指零售),核心方式是电子化(互联网)。
那电商和线下零售有何差异呢?营销渠道和方式、用户行为分析、商品组织和类目管理、浏览和成交流程等等。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商品流的构建
2
细说中国To C的电商
中国电商在中国走的是一条土洋结合的路线,模式基本承续美国电商,但内容上有深深的中国特色烙印,例如:平台、招商、联营、O2O、社会化电商、微商。
Ⅰ
“传统”电商
人们时常根据卖方资源来区分电商模式,从而得出C2C、B2C等等名词。因为中国电商行业闲置物品二手交易份额很低,卖家资质界限模糊。
以销售经营形式来定义,能更清晰看到这些电商行为的本质。
1
与其把淘宝平台看成一家电商公司,不如把它看成依靠网络经营的商业房地产公司更为准确。因为界定一家公司的属性,更多是看其收入来源。通过流量变现,不管以什么具体形式实现,本质还是一家卖流量,以广告收入驱动的商务企业。这也是为何阿里系和百度、导购平台互斥的根本所在。
平台模式发展的电商公司强于前端(商品丰富性、页面卖场展示、与用户的分享交互、促销等活动的组织、推广等领域),弱于后端(商品选品、采购、定价、物流、质保等更多涉及零售生意的环节)。
而且平台模式虽然商品可以做得很丰富齐全,但简单重复,分散经营,效率提升空间有限。这也是发达国家,平台模式不是零售的主流业态。因为其是一种很初级的商业形态,靠的是汇集人群,本身无法追求商品买卖的规模效益,也难提供稳定的用户购物体验。但是它流量变现能力强,规模拓展速度快,盈利路径清晰。这也是国内传统B2C自营企业纷纷开放平台的原因。将自己的用户(流量)二次销售。
2
买卖还是平台?
商品交易过程中,平台模式是N to N,即N个卖家对应N个买家;买卖模式是1 to N,即一个卖家(公司统一采购)对N个买家。只有经营得到,买卖模式更有规模效应的潜力。
举例:A和B公司 都销售一万条牛仔裤,A公司100卖家同时卖,B公司统一采购进货。如果库存控制得到,B公司的整体成本一定低于A公司,这是现代零售追求规模化运作的内应。(实际有人说A公司有竞争,会更便宜,但买卖进货模式,市场同样有竞争压力驱动)。
很可惜,中国电商行业的买卖企业不如此,片面强调低价销售,滥用免费服务,粗暴运营销售。
3
源于TP(第三方代运营,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负责操作品牌厂商的网络端销售事务:售前售后、促销营销、物流等),最初出现在帮助传统厂商完成在平台电商上的销售。
唯品会等企业扮演了B2B2C链条中的第二个B,解决了品牌公司不擅长做网络销售的困难,又避免了买断式零售的库存压力。是介于平台和买卖模式中,它参与销售环节,但不直接购买库存、售后结账。
代销模式要求企业深谙电商运营,了解商品、流行趋势,同时掌握必要的短周期库存周转能力(闪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需要频繁且大量地进出商品,因此仓促物流能力要求不低于B2C企业)。
这个模式在那些品牌集中度不高的商品类别比较有潜力,诸如服装、家居、箱包、鞋帽等。
这也解释了一个产品设计的问题:为什么代销特卖主题的电商网站,一般很少有严格的品类分类与搜寻导航,更多是以卖场活动的形式组织信息,因为代销特卖的商品流不是恒定的(即使是大宗库存也很难保证存量),销售逻辑是基于卖场活动开展,而非浏览货架式。聚合卖场的形式更能凸显销售主题,缩短搜寻路径,提高转化效率。
想象一样,本来就是限时特卖的保水面膜,还需要你按照:“个护化妆→脸部护肤→面膜→保水滋润”的路径一步一步跳转,且不说会不会流失,等你找到了,限卖早就结束。
Ⅱ
另类电商
4
O2O之火,可以燎原。
舶来词,一度成为大天朝互联网热词top1。强调线下体验与线上选购的一种电商方式。既然是商,那自然有销售的对象,纵观目前林林总总的所谓O2O电商,无非就是卖服务和卖实物。
后者一直是传统电商的强项,O2O销售的对象自然不是我们熟知的数码3C服饰鞋包,而是更日常化、更不耐长时间存储和运输的生鲜类、特产类。再者就是充分利用传统商超、便利店等资源,为某些电商平台的某些品类实现更低成本的配送和销售。玩得就是物流资源调度和品类选择的把戏。
前者则是更为创新的一种方式。把非实物的商品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在线销售,通常主打优惠折扣的方式吸引用户,以便利的购买流程和丰富的品种选购而留住用户。非实物商品大多集中在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服务”上面,地缘属性很强。痛点除了“价格”,还涉及“预约预订”、“个性化”、“便捷”等关键字。这种模式下的平台以团购、本地电商等名号存在,通过买卖订单赚取差价的形式获利,这既是平台,也有买卖模式的基因在,平台不直接产生商品,而是聚合商品来集中销售,贩卖。除此之外,还有专注某一品类的非实物O2O,诸如今日风头正盛的熊猫拿拿。服务自产自销,能进一步保证和提升服务质量。
除了最重要的商品形式之外,O2O中无疑还有一套运营利器,承载销售商品和用户交互的媒介--网站、APP、微信服务号、百度直达号等。而且因为有offline端,所以品类、物流等环节更强调LBS。
5
微商,或称人人电商、移动电商、社交电商、去中心化电商。这里不是指那些什么鬼朋友圈卖面膜的。有别于PC端大平台上的流量买卖模式,在移动端,在SNS中,有那么一撮人,用最简单的H5页面和社交动态的方式,开展电商活动。因为是非广域的陌生大平台,这些人人电商依附各自的局部的SNS,用“情怀”和“信任”代替“硬广”和“买流量”。以口袋时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微型平台和依托微信、微博公众号体系的独立商家和个人组成这股人人电商的潮流。目前微商主要销售商品是各类非标的精品、服饰等可以实现订制、个性化以及有较强品牌特色的商品。
社群(区)化运营成为关键,从顾客到粉丝的转变,是电子零售的一种蜕变。更强调粉丝互动和运营,重视反馈意见和迭代服务,推出专属可定制的体验,是移动电商突破PC端制霸的利器。一般的微信群粉丝互动,SNS营销玩法早已普及,接下来是更厉害的C2B订制。
问题来了,逐渐升温背后,是C类(小B类)卖家绕不过去的质量服务保证。虽说早期可以透支SNS的信任背书,但缺乏完整的体系难免有规范的市场秩序。而去中心化恰恰是强调非集中式管理和运营的理念。如何变通?
6
跨境电商,随着生活上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跨境商品购买。由松散的买手代购集聚到企业统一买卖。跨境电商逐渐崭露头角,以洋码头的新平台,和传统电商平台的海外频道。囊括平台集聚买手和商家,还有统一采销,海外仓储两种零售模式。
布局仓储物流让跨境电商从轻资产模式转向重资产模式。跨境电商未来将是电商行业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企业海外投资建仓可能为降低运营成本,也可能是资本投资行为。提前布局海外仓储可以取得仓储物流优势,甚至可能会得到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方便用户足不出国,购尽海外正品,已经成为下一个趋势。但是目前物流服务、售后服务等环节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不同国内网购,涉及关内外诸多政策不同,自然处理的问题也就不少。
3
电商的精耕细作
1
电商费用相当一部分用户市场营销上(买流量)。而忽略了提高转化率和复购率。导致不断有新的用户买进来,却也不断地流失用户。
有个小故事:在HK铜锣湾有家小餐厅发路边传单广告,大意是凭此广告在特定时间到餐厅可以用1港币吃上一顿美食。这方式远比把广告钱交给媒体为他们的盈利做贡献来的实际,毕竟最终受惠的是用户,还有潜在的口碑效应。
电商行业也应如此:
用户积分计划;
阶梯性定价,吸引更多用户购买;
N元年度包邮(亚马逊推出);
沉睡顾客“唤醒"计划;
定向精准营销;
购物页面改进;提高关联销售;
结账流程的简化,避免用户爱付款阶段流失;
注册账号及流程优化;
......
2
巧用流量:
方法①:减少中间页面,以闪购、特价形式组织的卖场活动,设计上没有关键字搜索框,用大图直接在首页、一级页面推出。
方法②:重新设计用户使用流程,减少表单填写的次数。
方法③:努力抓住每一次访问、每一个点击。在页面中减少流失的因素,视觉上,逻辑上等。
方法④:鼓励用户分享、互动,从商品到社交。
方法⑤:在点击购买即进付款界面这个环节,应当尽量简洁流畅。自以为聪明的商品推荐,企图让用户购买更多,实际可能让用户流失在浏览额外的商品中。
3
自有品牌和C2B2C。自有品牌电商最早的形式以凡客等B2C出现,单品+精英品质。如今日益强调个性化电商服务,C2B模式更能满足用户独特需求。在非标类商品领域,以粉丝为名,聚集社群,集中民意,推出既有品牌特色,又各具特色的商品,加之于社交化运营,为垂直品类突破的切入点。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阅读原著《再看电商》
90后自媒体联盟
90后自媒体联盟是一个汇聚BAT等互联网新进从业者的组织,目前以微信群形式运营,这里有各位大神,热心创作和分享自身的产品干货和心路历程,交流自媒体运营和创作经验,内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er的早读课等社区的老大蹲点发现优秀文章。
关我毛事
点击屏幕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或者复制:guanwomaoshi
可以关注本人,查看更多有趣的文章
原创·分享·关注你所想
IT圈内人,积极上进,偶尔说说产品、聊聊电商、谈谈游戏,我是一个很严肃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