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小妞
图片源自网络(一)苦海无涯、回头亦无岸
认识一位在美国大学当讲师的朋友。在别人眼里,才30出头的年纪,就在美国高校任职,高端的让人只有羡慕。但因为他是新人,经费有限,所以系里只给他配了招一个学生的名额。这两年,上至写proposal下到给仪器拧螺丝,他都得自己来。而且因为他任职的学校并非名校,每年招生困难,好不容易有个学生愿意来,还是那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不会”的人。这位朋友每周工作至少70小时,而这样的日子他起码还要再坚持熬五年,才能有资本去拼一把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如果失败只能接受被高校解雇的命运。
还认识一位国内的土博(即在中国读的博士)来美国做博后的朋友,专业是植物学。今年是他来美国的第十年,也是做博后的第十年,因为专业冷僻无法在美国找到工作。他的两个孩子在美国出生,一个四岁、一个六岁,老婆在家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一家四口在租来的六十坪米的公寓住着,靠老公一个月三千美金的薪水维生。因为工作无门、因为专业限制很难发好paper,申请绿卡无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到十八岁后老两口作为直系家属能自动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如果你认为作为传统定义的高知,他们过得确实有点儿惨,那你错了,最惨的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高知,苦海无涯、回头亦无岸。他们的名字叫博士。
(二)你不知道邀请自己上船的人是引路人还是海盗
作为博士,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首要风险莫过于,你很难一开始就知道邀请自己上船的人是引路人还是海盗。
三年前,我和一位上海交大的女博士聊天,我问她博士生活过得如何?她沉默了一会儿就嚎啕大哭起来。原来半年前,她出了一次不小的车祸被送进医院,第二天导师打来电话,张口就问“什么时候能出院回来做实验?” 另外一位博士大哥,五年读博期间没发一篇paper,倒是自己的导师连着发了两篇影响因子不错的论文。私下聊时才知道,那两篇论文其实都是他的,只因为小他两届的师妹兼未婚妻也在同一组,导师只是风轻云淡的说了句“你还想让未婚妻按时毕业吗?”他就不得不把论文拱手相让。还有一位朋友,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突然出事故起火,一行人好不容易跑出来,导师闻之赶过来,第一句话是“实验室的小白鼠们怎么样了?”
在博士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碰上一位正常的导师,那是你三生有幸;如果你能碰上一位好导师,那是你祖坟上烧了高香;如果你碰上一位奇葩导师,那只能说正常。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生,导师永远是坑和痛点。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人性绝望。
图片源自网络(三)你不知道自己是搞科研还是被科研搞
关于这点,因为专业和学科差异,我无法一概而论,也只能泛泛讲一下自己看在眼里和听在耳朵里的一些情况。
到了博士,虽然给你配了导师,但你不能期待导师真的投入很多精力去“导”你。一切的指导和引导都是厚积薄发,你首先得让自己的脑袋厚实起来,才能和导师有下一步到交流。至于怎么让自己的脑袋变厚、变大,那是你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
博士,可以理解为和自己搏斗的战士,你靠不了别人。
说到学科,就拿我身边最多的工学博士和理学博士举例吧。前者的难点在于为了找应用,你得拼命拓展再拓展、外延再外延,学声学的要能和生物、光学、化学沾上亲;学神经学的要能和电子、生物、计算机带上故。看着你是A学科的博士,但BCD学科你都要懂一些才能脑洞够大去YY。说白了现在都是交叉型学科需要的也都是交叉型人才,你得能hold住。而理学博士的难点在于大牛太多、玩儿得又太久,你想平地炸出一声雷,弄出个经典公式出来,一辈子下来可能只有等身演算的稿纸。
身为一名不是博士却混在博士圈儿里的人,无论我是晚上九点、十点或十一点离开实验楼,或者周六、周日来到实验楼,永远都能看到那些博士们带着眼镜、皮肤苍白、睡眼惺忪窝在椅子上直勾勾的盯着电脑屏幕。他们的表情庄严又肃穆、周身散发出一本正经的味道,让你不禁幻想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又再和科研路上的难题们掐着架吧。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智商绝望。
(四)
你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红尘之中还是青灯古佛前
关于这点,我只能说国内读博好于国外读博,毕竟少了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只要你有一颗想浪的心,就不会太费劲儿;而两人不管是一起读博还是一方陪读,都要好于一人在博士的苦海中漂泊,起码有人说话、能知冷暖,心不会太苦。不过,对于大部分独身奋斗的博士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虽然身处红尘中,但心却在青灯古佛前诵经。
我那位博士辗转读了11年、昨天终于完成毕业答辩的室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她每天会在同一时间等同一班公交车,分秒不差;每天在固定的两个时间去固定的地方散步;每周去超市买一样的蔬菜和水果;一年365天每晚吃的饭菜都是固定的;就连每天开窗户的时间和角度也是一定的,不会晚一些、角度也不会大一些;过马路一定等所有车都开远了才行走;穿衣服也一定会在外面先站一两分钟体感一下才确定是否真的要穿这一套;每晚忙完一切杂事,就开始坐在窗口开始冥想。
我从未见过她参加任何聚会和活动,也从不逛街买东西。才30出头的年纪,就过着如此说好听叫规律说难听叫无趣的生活,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的妙玉。只是,妙玉多少还凡心不死,惦记着人间的喜怒痴嗔,而我的室友虽未真的在青灯古佛前吃斋诵经,一颗凡心却早已奉献给佛祖的感觉。
我常想,11年前,刚从北大毕业的她来到此地,应该也是朝气蓬勃、青春飞扬吧。11年来的这一切究竟值还是不值?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生活绝望。
图片源自网络(五)你不知道自己何时就被腰斩了
读博士的风险在于,上船不易、下船更难,但最惨的是你不知道何时中途就出现了意外,自己被拦腰斩断扔进海里。
我来美国不到一年,亲耳听闻和见过被腰斩的故事就不止一起。
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突然发现你导师的名字和介绍出现在了另外一所高校里,而且职位从之前的做科研变成了管理和行政。组里的所有学生都不知道这件事儿,自己的导师去了别家做管理,下个月就要离职去新岗位上任了,自己居然还是从别的学校网页上被通知到的。更恐怖的是,管理职位就意味着她不再有funding可以带走任何学生,大家只能赶紧找下家吧。
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你突然被导师叫去办公室,告诉你下个月要断粮了,因为这个组在做的项目已经被另外一个学校的实验组实现了,下学期拿不到funding没法儿给你开工资了,所以你尽快自谋出路吧。
再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你们组收到导师的邮件说自己要跳槽去另一个更好的高校了,因为funding充足许诺会把大家都带走。好事一桩对吧,但你老婆和你异国一年,努力了好久,刚刚拒了其他学校的offer奔着你选择了现在你呆的这所学校,原本两个月入学后就要成为你同校不同系的师妹,因为导师的高就,你俩要面临的是将近五年的两地分居。
凡事总有意外,读博也不例外。你努力备考英语、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个人陈述、发了上百封勾搭教授的邮件、心惊胆战的熬夜完成了面试,杀过千军万马,好不容易上了船,刚走两步,还没来得及寻思何时能下船,就被扑通一声丢进水里了。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命运绝望。
(六)你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萤火虫之光还是与日月同辉
前段时间在水木清华上看到个帖子,真是心疼楼主啊。
他和邻居家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俩人都很聪明,但他更刻苦一些,一路保送加化学竞赛最终进入北大学化学,而邻居家的孩子因为没能参加竞赛,所以去了次一级的学校学计算机。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本科毕业后,他顺利直博,邻居家的孩子劝选择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在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的北方家庭,他依然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五年后博士毕业,学化学的在中国真的难有好出路,他也不可能再出国读个博士;想转行找工作,但泡在化学实验室里五年,没有任何其他经历不说,读博期间的沉默寡言、少说多做让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包装和推销自己;父母想让他回老家考公务员,但他考试、背诵又考不过文科生,且家里在衙门也没靠山。而那个一直以来被比下去的邻居家的孩子呢?五年过去了,公司发展壮大,他成为了中层,年薪50万,在北京有房有车有老婆。此时,几近而立之年的他再也无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了。
读博就是一场赌博,不是那个毕业证最多的、学历最高的就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读得好、活得好,你才是牛逼闪闪的知识分子;读得好、活不好,你只是百无一用的穷书生。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未来绝望。
(七)读博究竟读的是什么
作为一名圈外人,我实在是没啥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仗着自己之前的工作深入接触过一些博士、加之现在也天天泡在这个圈子里,我就忝着脸从一名旁观者的角度说说吧。
我能想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真心想要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不错,这个答案看上去又红又专,还充满了革命气息那种假大空的味道,但却是我能想到的关于为什么读博的最好答案。
对人类未知的探索是生而为人最高的追求。因为对自己的头脑有自信,对自己扛得住辛苦、忍得了寂寞、做得穿板凳的这身皮骨有信心,所以愿意披荆斩棘,不辞辛苦,死而后已。
如果你只是因为追求高学历,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对未来迷茫,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一路保送图省事儿,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惧怕工作和走向社会,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读博了,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为图高收入、高阶层,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以上这些理由,都会让你动摇、产生怀疑,禁不住一再追问自己选择这条路到底值不值?而大部分的结果就是看着期待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然后懊悔五年光阴错付了地方。
当然,如果你一定坚持读博的人生才更完整,或者就是有自己不可动摇的理由要去读它,那也别瞻前顾后了,为了那份自我的追求,硬着头皮,无怨无悔走下去就好!
END.
谢谢你不吝点赞或评论 :) 转载请务必简信联系,还望体谅原创者的劳力@@
网友评论
在知乎看到过一篇文章,上面说差不多一半的研究生都是有心理问题的。而读博士的人的心理问题,是明显比研究生要来的多而且严重。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要去读博士,他必须得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心理问题是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的,反而只会越来越多,并且逐步严重起来。
而心态像沟通能力一样,是不会随着读书读得好而变好的,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差。
最后,读博要慎重,考研也是!
只是看过几篇写博士心理的文章和资料,班门弄斧了,不好意思。
结论:我们不应该读博
在作者论证过程中举出了一些自己身边的例子,可是这些例子并不能充分论文自己的观点。本文有失偏颇,仅一家之言,看看也罢。作者价值观假设就是我们不要去博士,没什么用处。在这个价值判断下,行文中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情感。
首先确保自己能够本硕博均就读于211大学或者虽不是211,985但为专业类重点大学(如华政、上外等等);
然后在毕业那年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国家选调生考试(考试内容类似于公务员,对于博士来说,比较简单);
第三,能够选调博士的机关单位一般为国家部委或者省级直属单位(如省高院、省政府、省厅局等等),进入单位一年后转正(只是过场,除非你犯罪,否则都会转正),转正直接定正科级(在很多县城,太多公务员穷极一生也只是正科哦)。
第四,定级正科后,努力工作,和上级相处融洽,因为机关里博士不是太多,会给博士很多机会做些亮丽成绩,再经过三年就会给副处级别。
第五,成为副处后,道路就变宽了,做一些政绩出来,很多博士选调生在四十左右官至副厅,到了副厅主要做领导工作,无需亲力亲为,总之比那些企业总监天天加班出差舒服多了,虽然收入少一点,但沿海地市副厅也有月薪2万加以上哦。
然后你就可以继续留在官场,走仕途,或者申请去大型国企拿年薪(当然现在国企领导普遍降薪了,但学经济金融的可以去国有银行,待遇亦很好)。
也可以去高校做学术,因为本身有副厅级别,根本不用如同其他教师一样拼学术求职称,入校就会给教授职称。
很多人感兴趣吗?要不我详细和朋友聊聊,写一篇攻略?
小弟只是大二狗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