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七夕?

作者: 齐言小生 | 来源:发表于2016-08-09 15:19 被阅读276次

    七夕已至,节日总归是可以让人在庸常的生活中得以暂时离却的日子。

    古人怎么过七夕?

    在现在的消费时代,节日几乎都会被蒙上一些异样的色彩,乞巧节也不例外,精明的商人们抓住『牛郎织女的传说』将之炒作成了『中国式情人节』,这样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节日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便有淡出生活的危险,但是乞巧被称为『中国式情人节』时,并没有体现里面的『中国内核』,反而更像是对『西方情人节』的生搬硬套。我在下面选了一点古书中描述乞巧节的文字,让大家看看乞巧节的本来面貌。

    下面所选的文字都是宋朝的。宋朝在中国几千年的各种王朝之中,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玩也最接地气的朝代。虽然比起其他朝代在政治军事上略显窝囊,但无论是从市井的娱乐来看,还是从文化上来看,都很兴盛,《梦粱录》云『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足可见之。

    宋朝在七夕之时,一家人在庭院中摆上小吃点心,家里的女子用彩线穿七孔针,叫做乞巧。而把小蜘蛛装进盒子里待其结网,就更是一个有意思的风俗了。那几天市井里的小商贩也不过错过这个机会,纷纷出来兜售一些玩偶甜点之类的东西赚取资费,集市现在愈来愈难见到,可能不久以后就只能从文字中感受集市——那种的熙熙攘攘能看到人间百态的地方。

    现在大家似乎更注重于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但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诗经里有这样一首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都已经把牛郎织女放在一起对照了,证明牵牛织女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初具雏形,但当时应该还没有如现在这样的故事情节。

    汉朝《风俗通义》里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西晋时候的傅玄也在《拟天问》里写道:『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但是光有梗概,而无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前看过几篇唐代的传奇小文,里面也只有一点牛郎织女传说的大概轮廓,而且最开始『牵牛』与『织女』是平等的作为『星』而存在,后来『牛郎』为何地位下降成了凡人?不过民间传说本来就都是口口相传一步步演变的。细细分析一下这个传说的演变历程似乎也挺有趣,不过在家不便查资料,还是作罢。

    对于下面那个叫『磨喝乐』塑土偶,我查了下词典,摩罗在古印度既可以是一种花,同时也可以表示鳄鱼。而摩睺罗则有须臾的意思,也有一个意思是指人首蛇身的大蛇,在佛经中多为护法神。宋朝在七夕叫卖的名『摩罗』的小玩偶,估计是从人面蛇身的护法神之意演变而来,有『天仙送子』之意。异域的影响在北宋的市井并不少见。

    祝大家七夕快乐
    下面的古文就不翻译了

    七夕——《梦粱录》 吴自牧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更以造彩装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乞巧——《武林旧事》周密
       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侯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侯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侯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焉。

    七夕——《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鸂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
       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面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
       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怎么过七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rd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