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是周轶君执导的纪录片,也算是自己看的第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类的纪录片。而对这部纪录片的偏爱首先是源于对这个人的欣赏。最早是从《圆桌派》了解到的周轶君,前一到四季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第五季已经成为常驻嘉宾了。
当面对窦文涛、许子东…这些资深的老将时,她也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她的言谈、思维的广阔性、认知的独到性真的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让我疑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
后经了解,她年轻时曾作为全球唯一常驻以色列加沙走廊的国际记者,穿梭在巴以冲突战火中,自己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一切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承受能力啊,无法想象。
这样一位资深的国际作者已为人母,而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同样也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她走访了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探讨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第一站就是日本。一提到日本社会,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强调集体性、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对细节的完美追求。追根溯源的话,这一切来自怎样的幼年实训呢?接下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随周轶君的视角来一场探寻之旅。
今天的主要采访对象就是坐落于东京的日本藤幼儿园,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椭圆形的教育建筑,环顾四周,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是奔跑、嬉闹的幼儿,他们充满阳光、无限活力。而这背后有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呢?接下来我将分享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孩子们在嬉闹的草坪并不是齐整的
虽然中心草坪不是齐整的,但校长每年还是会休整两三次,会撒下不同点的种子,会开出不同的花儿。大家可能会疑惑,不平整的草坪让孩子摔倒了怎么办?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的用心之处。
草坪太平整的话,踩在脚下就像空气一般飘过了,无人注意。若不平整的话,孩子们可能会摔倒。面对摔倒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他们反倒会去思考该如何规避这种风险?从而形成一套自己应对不舒服的体验与见解。
正如他们园长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苛求完美,自然和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场景二:操场的水龙头下面并没有接水池
当时自己看到这个场景时也感到很奇怪,水龙头下面不设节水池的话,水不就都浪费了吗?后来才得知这个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促成孩子们养成节水的意识。
当小朋友们打开水龙头用完水后,如果忘记关掉的话,水流撞击在地面,而后就会溅到衣服上,鞋子上。而要避免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掉水龙头,慢慢的养成习惯。
场景三:这里的孩子每天运动量都非常的大
在藤幼儿园,孩子每天有两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有的孩子就会一圈圈地在屋顶奔跑,一上午就能跑30圈,将近6000米。大家不禁会问,这样不会累吗?感觉连大人都累的够呛,更何况小孩子。
首先我们思考的这个问题的角度就与圆方不同,他们没有考虑累不累的问题,而是能量有没有完全燃烧,这也让我想到谷爱凌之前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她当时练完滑雪又坐上专车赶去为杂志拍摄封面,饭也是赶在车上吃的。同行的记者问了一个问题:“你整天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切换,不累吗?”为什么会累呢?只能说我这一天的能量快用完了,仅此而已。
场景四:教室的门似乎总也关不上、关不紧
在我们印象中教室的门一般轻轻一推就关严实了,可这里的门故意设计成关不上的。冬天的时候,靠近门口的同学就会感到特别冷,进门的孩子就会重新回去把门关好。
园方这样做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彻底、完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也要学会着去照顾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追求彻底、完整也是为了不让自己给他人添麻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