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正有影响力的新闻,即关于某某人的坏消息或对于某某人的坏消息。
报纸揭露阴暗面时似乎最能发挥其职能。
忘记是哪本名著说的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看不到看不清的事件,阴谋论很容易寄生其上。
二
美国的电影院还没有形成中断放映时间插入广告的习惯,这只是因为电影本身是消费品广告的最佳形式。
一直到现在,电影植入的广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电影情节中直接植入产品的广告信息,大部分只是展示品牌标识。
这样说不够准确,在电影情节当中贴上品牌标识,相当于相应的场景有了主子。而那些场景天然就是产品的使用场景展示。
或许麦克卢汉因此说,电影本身是消费品广告的最佳形式。
以此来理解电影中的品牌植入,或许才能把握此类广告的原理原则。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广告植入已经不对了。例如《变形金刚4》中的这两个场景。


在追车情节中,任何车辆品牌植入都很正常,在人物穿着的服装上面出现服装品牌标示也正常,因为这就是车辆与服装本来的使用场景。但是上面两个场景,都没有牛奶的必要,更没有提出品牌名称的必要。
强行植入,当然引来吐槽无数,但是吐槽很多并不是评价广告的维度。有人吐槽但产品热卖,跟被人夸广告做得好,但销售乏力,企业一定会选择前者。
根子上,这还是电影植入广告应该是有意识消费还是无意识消费的问题。我认为是后者。伊利选择了前者。
电影的另一种广告形式是正式放映前的贴片广告,也是一种在观众有意识状态下让观众接收的广告信息。有意识,没行动!
在路上,少写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