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过晚饭,就在绮罗村的村巷里漫步,沿着那些火山石铺就的路面,走走停停,走着走着,就到了文昌宫门口。有时,就在旁边的石凳上坐着,静静的看夕阳余辉下的文昌宫,连同自已都融在了那种意境之中。在腾冲工作三年,我在文昌宫旁就这样坐了三年,我跟文昌宫一起,都成了游客眼中的风景。
云南腾冲是著名的边城和侨乡。自秦汉开始,中央帝国的触角就延伸到了腾冲,随之而来的是儒家文化在边地的传播。明清时,中原大量屯兵移民,腾冲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地区。满清民国时走夷方,在将儒家文化继续向缅甸延伸的同时,也将腾冲发展成为著名的侨乡。自明代始,这里已经是儒家文化为主,多种文化交汇,各种宗教并存,风俗习惯各异,包容并蓄,相互吸收,从而形成了独有的腾冲文化。
在腾冲,最能代表儒家和侨乡融合的腾冲文化的代表,绮罗村当之无愧,而最能体现这种文化的物质固化,当属绮罗村的文昌宫。绮罗文昌宫地处腾冲城南4公里处下绮罗村风景如画的绮罗河畔,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乡人段尧俞倡建,清乾隆五至九年(1740-1744年)扩建,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形成目前保存的文昌宫。
文昌宫建筑群落坐南向北,占地面积5348平方米,建筑面积2240余平方米,地形南高北低,呈龟背状,采用儒家文庙规制和道教宫观建筑相融合的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沿南北纵向排列,中轴线上有大门、泮池、棂星门、朱衣楼、文昌大殿、启圣宫、花园,东向轴线上有义学楼、义孝楼、至圣楼,西向轴线上有戏楼、财神殿、魁星阁、土主庙,再往西还有汉景殿、女娲殿,整座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宇轩昂,工艺精湛。
文昌宫大门为牌坊式建筑,设拱门三道,中门门额上刻玉真庆宫四字,两侧为礼门和义门,墙上有斗大的忠孝二字。旧时,只有当年考取功名者和级别较高的官员才能从中门出入。两边侧门是应考学子科考之前祈福通行之处,由礼门而入,自义门而出,入门守礼,出门重义。
进入大门,呈现眼前的是古代文庙建筑规制成半圆形的泮池,中轴线上是平面呈中字形的状元桥,前后平桥、拱桥连接,砂石支砌的桥墩、桥券、栏杆、拦板雕凿有简易图案。泮池宛如砚台,又名砚池,寓意文墨满池,学子“入泮”有成。
棂星门面阔三开间,四柱落地,为一高两低三重檐牌坊式歇山顶石木结构建筑。明间两柱石质须弥座上,抱鼓石雕刻鱼跃龙门图案,寓意学子苦读后功名有成。
义学楼、义孝楼是古代乡人学子就学受教之地,朱衣楼供奉有朱衣神、金甲神。朱衣神在道教里主管文运,断识文章优劣,“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金甲神则是民间保平安的护法神。两神的职责,就是护佑腾冲学子入学考试顺利有成。
整个建筑群落的核心文昌殿,位于中轴线的制高点上,也就是金龟的脊梁上,殿宇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文昌帝君居中而坐,天聋地哑侍立两侧。文昌帝君主宰世间功名利禄,天聋地哑分别掌管文昌大印和文人禄运簿册,意为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大殿正面的六扇雕花格子门,各刻一个儒学故事,分别为周朝明刑弼教,隋唐历代义门,唐朝孟郊救蚁、裴度还带,宋代提戈取印、范公书院,用故事明事说理,寓教后人,是学子读书做事的典范。
魁星阁,乡人叫转柱楼,楼梯围绕一棵柱子盘旋而至阁楼上层。魁星是判定士子登科等级的神,青面、赤发、环眼,头生两角,左手持墨斗,右手握朱笔,用来点定中试之人。他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即“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至圣楼为攥尖顶楼阁式三重檐石木结构,与魁星阁相对称,是建筑中的精品,楼为三层,一楼为乡贤祠,祀当地历代乡贤名人;二楼祀孔子四大弟子颜回、子贡、子路、曾子;三楼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财神殿为单檐硬山顶前后廊式石木结构建筑。财神殿祀文财神,左右两边侍立招财、利市二童子。戏台位于中轴线西边的北端,前与棂星门平齐。旧时,戏台作为乡人表演洞经、滇剧、皮影等当地曲艺的娱乐场所。
汉景殿位于土主庙、财神殿左侧,建筑由女娲殿、汉景殿和大门组成,女娲殿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汉景殿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结构,大门为牌楼式建筑,施斗拱,飞檐翘角,庄重而美观。汉景殿所祀之神为元大理路第九代总管段功。
文昌殿前两侧有碑廊,各嵌碑5方。有记载绮罗630多名在明、清两朝参加科考获得秀才及以上功名的《题名碑》。有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撰文、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书、介绍绮罗李含英、李含瑞、李珍国三位乡贤事迹的《绮罗三李功烈碑》。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蕉窗十则》,以文昌帝君口谕告诫官民百姓,不仅要在行为上止恶修善,更要在内心里规范自己。
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绮罗文昌宫,先后曾作为图书馆、学校,在传递崇文重教理念之余,为民开智,给一方百姓带来春风化雨的文化浸润。如今,文昌宫已经列为全国文保单位,透过那建筑群落历史的烟尘,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腾冲文化的厚重和文明的洗礼。
时光流逝,我依然喜欢静静的坐在文昌宫旁的那个石凳子上,默默的感受夕阳余辉下的文昌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