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自嗨酸辣粉时,一不小心将酸辣粉的汤汁甩进右边眼睛里,我立马下意识的用手去揉眼睛,不揉还好,越揉火辣辣地感觉在眼睛里散发越快,直到辣得无法睁开眼睛,我只好起身来到厨房的水池边,试着用水冲洗一下,洗了大概不到两分钟,眼睛就能慢慢睁开了,眼睛里火辣辣的感觉也变得可以忽略。
所以,遇事选对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方法不对,越努力不但不会越幸运,反而越努力越糟糕,还有可能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就像酸辣粉的汤汁一开始只是在我右眼的眼睑处,我不揉还好,越揉汤汁就越往里渗透。感觉情况不妙,我及时改变了方法,用水去冲洗眼睛,很快我的眼睛就能睁开了,这说明方法对了。方法对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也是这个理,教育方法不对还不如不教育。作为家长不要只凭经验理直去壮的去教育孩子,若方法用错了,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很可能还会给孩子造成困扰和心理阴影。
教育专家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也提到过“不“管是最好的”管“,这本书我至少读了三遍,对于“管”与“不管”的界线很模糊,有时更会手足无措,遇事不知是该“管”还是不该“管”?怎么“管”?直到有一天,接儿子放学,通过和儿子聊天我才真正意识到,即使“管“也得方法得当,如果”管“的方法不对,还不如不”管“。
放学的路上,我一边开车一边和儿子聊天,聊到他们班男同学打架的事情,我趁机教育他,叽里呱啦地讲了一些打架的危害,不知是因为我打断了他的话的缘故还是因为我说的话他不爱听了,“闭嘴“他有些反感的说道。我没有讲完当然不肯停下来。
“为什么我让你闭嘴你不闭嘴?在我们班我让别人闭嘴别人就闭嘴了。”儿子向我抛来疑惑地目光。
“你说话那么管用?“我诧异地问道。
“是呀“儿子有点小自豪地回答道。
儿子的回答勾起了我的好奇:“你做了什么,同学们那么听你的话?”
“我是我们班最‘能打’的。”
“啊……“儿子的话让我大吃一惊,我把娘家人、婆家人都在大脑子里快速过了一遍,并没有找到“能打”的基因呀!
“儿子,在妈妈印象中别人打你,你都不敢还手?怎么一下子就基因突变了呀?”为了活跃气氛让儿子对我敞开心扉,我调侃道。
“小时候因为我比表弟表妹大几岁,你们总是让我让着弟弟妹妹,即使弟弟打我,你们也不让我还手,也就造成在学校别人打我,也不敢还手。直到有一天,连班里的女生都敢欺负我。我实在忍无可忍,就发生了小学四年级的那次男厕所打架,由于用力过猛,同学的头撞在厕所的墙上,顿时头破血流,额头上还起了一个大大的鼓包,当时把我吓傻了,从那以后我又不敢还手了。上了初一,我还是时不时地被欺负,我不想继续忍了,有一次我们班最能打的同学在学校操场欺负我,我就奋力反抗,结果我俩打了平手,从此以后我俩就成了哥们,别人自然不敢欺负我了,而且我在同学面前说话也很管用。“儿子给我讲述着他的蜕变过程,我的心好疼好疼呀,心口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眼睛慢慢湿润了。
“儿子,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一万个对不起。我不知道教育方法不对,会给你造成这么大的阴影,在你和弟弟妹妹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保护你,只是让你一味的让着弟弟妹妹,即使有时错不在你。你爸甚至说出‘你只要打弟弟,我就打你’的话语……。”我立马向儿子忏悔。
“大的让着小的”没有错,但是我的方法不对,不问是非一味要求儿子让着弟弟妹妹,忽视儿子的感受。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方法不对还不如不教育。
因为我也是家里的老大,大让小这种观念已经在我心中长成参天大树,我把我所经历过的无形中又传给了我的儿子。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在这个事情上,儿子被动地,被逼着忍耐、妥协、长大。
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反思,以前还总是感觉自己很委屈,明明很努力地教育孩子,也看了不少教育方面的书籍,可是结果不尽人意。自己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教育的方法不对,越教育越糟糕,还不如不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