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跪”,本身在礼仪中并无屈辱和贬低的含义,甚至还是严肃尊重的表示。中国人坐的标准姿势基本就是跪,即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正襟危坐实际就是跪得笔直,以示严肃。所渭“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即为跪拜,叩首也就是礼仪规范并无不妥。
而关键在于当时,臣拜君,君也拜臣,彼此礼尚往来,相互平等。这种坐姿和仪式一直延续到唐朝的胡床传入,也就是凳子的普及,才让中国人的小腿和膝盖才离开了地面。
同时发生的演变就是跪,这个姿势越来越多的开始体现出不平等来——因为失去了对等,一方跪一方不跪,尊卑高下立马就体现了。这种仪式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君要臣跪,臣不得不跪。
当初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核心的矛盾其实不是跪不跪,而是为什么不能互相跪,这是一种对等的诉求。而清末民初,正是很多“不跪”的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恩科状元张謇刚做翰林时,和全体京官迎接慈禧太后,在路边跪了半日,偏赶上风雨交加,个个都变成了泥水里滚过的猪。张骞一气之下挂冠而去,回家创业,成为中国早期著名的实业家。另一个翰林蔡元培干脆投奔了革命党,后来成为了北大的校长。
时代的变迁,先从站起来开始,在蔡元培看来,尊严要比生命更珍贵,何况面包和富贵。 而尊严,来自对等的诉求,要站同站,要坐同坐,至于跪,说实话是挺累的,能不跪就不跪吧。
201902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