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人才济济,灿若星辰,一位诗人在当时要想混得风生水起,并非易事,不得要有文采,还要有高情商。
在大唐,如果要论混得最好的当属盛唐的老大哥贺知章。
要知道贺知章年少时就以书文闻名,而且他还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
他有文采、高情商、又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因为这些造就了他在当时的显赫的地位,也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那样,人家拼的是综合实力,这是其他诗人所望尘莫及的。
但我们今天不聊贺知章,我们聊另外一个混得不错的诗人 ,那人会是是谁呢,我们拭目以待,慢慢聊。
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仅有三人能齐肩并论,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他们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其实“诗仙”这个称号最早是称呼白居易的,只不过到了明清,世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而另取白居易的诗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白居易就成了“诗魔”。
如果论诗歌上的成就,李白的诗歌无疑是登峰造极的,但是李白的人生却是一波三折,仕途坎坷,晚景凄凉。
他才华盖世,却不得重用;他渴求功名,却屡遭打击……
他少负盛名,早年醉心于官场,过着“朝扣富儿门,晚随肥马尘”,终究入不了那个官场的圈子,所以一度自暴自弃,心灰意冷。
后遇贵人贺知章,贺知章慧眼识人,他不仅欣赏李白的才华,更调动自己的资源为李白打call。
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李白十分钦慕,便召其进宫。
为此,在贺知章的帮助下,李白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一应诏马上就原形毕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小人得志似的轻狂,从这点来看他就不适合那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官场。
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使他四处树敌,让唐玄宗认为他终究非“庙堂之器”,最后只能赐金放还。
他一辈子都在“望长安”,可惜“美人如花隔云端”。
我们再说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玄宗时代的杜子美不仅出身好,还是富家子弟,名符其实的"官二代"。
在注重"门阀"的唐代,杜甫的条件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兼之杜甫好学,能诗会赋。小小年纪就名闻下遐迩,像崔尚、李邕这样的前辈名流都为他点赞。
可惜的是,杜甫年轻时的一手"好牌",被他丢在一边,后又遭遇接二连三的人生变故,反而打成一手"烂牌",以致他的晚年很凄惨。
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的杜甫,也是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人生颠覆,正如他自己所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结果呢,偏偏事与愿违,他的科举之路屡次不中,以至于人到中年还是个无业游民,落魄之下的杜甫也只好四处旅游,皆以排解心中郁闷。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也学着高适投奔肃宗,但他没有高适那么幸运 。
时也,命也。最后,因为一片赤诚感动了唐肃宗,当上了左拾遗这等可有可无的官。
但终因"房琯事件"牵连,次年6月,唐肃宗不想重用杜甫了,再次把他贬到华州任小小的司功参军。
杜甫一生落寞,主要是因为其不懂变通。
那我们反观白居易呢?其实,除了贺知章,白居易才是这群人中混的最好的,他当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高官,还当过秘书监和刑部侍郎等中央高官。
白居易在大唐的风靡则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这种真性情不似李白那样高高在上,也不似杜甫那样都是家国大道。
他可以为《琵琶行》中的歌女落泪;可以酿好一壶好酒,问朋友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能为卖炭老人伤怀,因为懂得“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民间疾苦。这样的白居易,如何能不火?
纵其一生,在历史上白居易被过贬一次。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司马。
正是这次被贬,使得白居易的人生理想从"兼济天下",彻底转向"独善其身"。
唐穆宗即位后,白居易的官场之路变得极为顺利。
他被任命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
在隋唐时,这些职务,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实权人物。然而仅过了两年,白居易便上书皇帝,请求外放,主动离开了权力的中心。
后来,白居易先后担任过太子左庶子,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
朝廷先后四次授予他实权官职,白居易却要么推辞,要么上任之后长时间请病假。
晚年的白居易常与刘禹锡唱和,游历于龙门一带,时常与文士聚会。
急流勇退亦是一种担当,选择为自己而活的人生,游山玩水,写诗作赋,白居易的独善其身,是深藏不露的大智慧。
晚年的白居易还当了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啊。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甚至亲自为他题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一生著作极丰,传世诗作两千八百余首,其诗风格往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童子老妪都能“解吟”,流传极广。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也就是白居易被贬江州那年,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
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对于自己的风靡,白居易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为此他也没少得意,甚至在诗中他也毫不掩饰,颇为自得。甚至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向元稹、李绅等好友炫耀: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唐•白居易
赏析
这首七律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的对人生的慨叹;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
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首联的意思是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元九:指元稹(微之);李二十:指李绅。这二人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
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
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
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
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颔联的意思是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老元:指元稹。偷:朋友间的戏词,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
短李:指李绅。《新唐书·李绅传》:“(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伏:通“服”,佩服,服气。
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
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颈联的意思是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
应:大概。无分:没有缘分。身后:死后。合:应该。
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
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尾联意思是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言语大:夸口,说大话。排:编排。
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
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