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打卡《论语•阳货篇》第8章,孔子让子路坐在身边,给子路讲了“六言六弊”,也就是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端,读来很受启发。

孔子说的六言六弊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意思是:爱好仁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伤害;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一个人喜欢追求仁,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人,但是不去践行,不学习,不进步,不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每天喜欢在嘴上喊“我要做个好人”,“我想对所有人好”,“我要日行一善”。这种类型的人特别容易犯傻。
比如说行善于狼的东郭先生、行善于蛇的农夫 ,都是典型的好人,但是这类人,思想上确实想做好人,但是不知变通,容易变笨、变傻,成了傻好人,傻好人办事,有时候结果非常不好。
《在透过佛法看世界》里,希阿荣博堪布讲到,有人说“我觉得学佛没别的,我就是想做个好人”。希阿荣博堪布看到说:“我很高兴,随喜你,能够愿意做个好人,但是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好人。”如果连好人的定义是什么、好人的境界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就给自己贴个好人的标签,那八成是做不成好人的。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一个人喜欢聪明、喜欢智慧,追求知识,但是不好学,不发自内心的去学习、改变、提升和颠覆自己过往的认知,那他可能会变得放荡不羁,飘忽不定。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给人这种感觉,他计谋特别多,但是他计谋再多,和《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比起来,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他少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讲信用的人,我们说当然是好人,但是如果他不好学,不以学问来提升认知能力,不以学问来矫正做事方式,那么它的弊病就是容易被伤害、被利用。
《庄子·盗跖》中,记述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仍抱桥柱等候,最后淹死。后有人比喻坚守信约,其实这种行为就是“其蔽也贼”,死心眼遵守约定,从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提升认知,改变行为,懂得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和事情。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一个人直爽,一般认为,这是一个人优点,但是如果他不好学,认知水平处在低层次,又不完善自己的性格,容易变得尖刻。
有专家分析,其实真正直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在卖正直。把正直当做一个借口:“自己性情直,不要过于计较”,也有些人是不善于为他人考虑,不理解他人的感受,直来直去,说话伤人。
如果一个人爱学习,觉知自己有这种特点或毛病,他会改变;如果他不善于学习,认为我就是这种人,我不会改变的,那么他起“其蔽也绞”,尖酸刻薄,招人讨厌。
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勇敢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勇敢,一般说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不善学习,不善提升,不善总结,不善反思,这个人也许会盲目勇敢,造成混乱。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想杀谁就杀谁,看似勇敢,但这种匹夫之勇,很容易造成麻烦和混乱。这种匹夫之勇往往不是靠价值观做事,喜欢盲从别人,或者由着性子做事情,处理问题往往采取破坏性的方式。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一个人说自己刚正,无欲则刚,不被诱惑,这样应该是不错,但是不善学习,不进步,执守刚正,把自己封闭在原有的认知里,会变得孤高傲狂妄,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出不来 ,对社会没有贡献,只有危害。
春秋战国时,不少公子哥儿等权贵都犯有此类毛病,如,卫国公子州吁弑君自立,欲以兵威逞志;鲁国公子翚野心勃勃,反而弑了鲁隐公;鲁国大将展无骇不受国君节制,擅自率兵灭了别人的国家(极国);宋国太宰华督肆意妄为,杀了司马孔父嘉和宋殇公。
这些人性格好刚张狂,有恃无恐,天不怕地不怕,正是犯了“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的毛病。
孔子没有把我们一般认为的“仁、智、信、智、勇、刚”美德变成僵化的,固定的概念,而是提出要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把这些美德渗透到我们的行动中,做个“好人”。如果一个人固化地看待美德,就很容易变成固定型人格,从而固执地追求某一个表象化的品德。
即便我们对自己的德行有良好的要求和掌控,也依然要继续学习。

根据实际情况,不停地调整。环境不同、情形不同、境界不同、格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对待具体事情的处理方法也就不同。
22年度写作营第162篇,1806字,累计20996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