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在饮食上非常尖锐的问题:你在吃食物,药物,还是毒药?由这个问题我们构建逻辑体系,来帮助回答这个不简单的问题。(上一篇文章见“你在吃食物,药物,还是毒药吗?”)
当我们拿到了一份食物后,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需要这份食物吗?”自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吃。如果回答是“需要”,那么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
这份食物健康(有毒)吗?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首先要“do not harm”,也就是不伤害,食物上更是要同理,不应该有负作用,毕竟食物是我们天天吃的。这些伤害很多是累加的,有些是不可逆的,还有一些是伤害程度不能确定的。
对于不能确定的风险,要保持“保守原则”,即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于有明显两面性,或有争议的食物,明智的决定是选择避免。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健康教育工作者,只强调一种食物有什么营养,却只字不提它的问题,和已知的负作用。这种“选择性失明”是因为被自己的偏好和立场影响了,失去了客观性。在健康推广时,也是大忌。
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需要,且食物也没有负作用,就可以吃了。那如果有负作用,我们需要问第三个问题:
有没有替代食物?
我们毕竟要首先保证活着,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比如,我们需要,但食物有负作用,同时又没有替代食物的时候,为了生存,我们还是要吃的,同时明确地知道这种食物对我们有伤害,我们是不得已而吃的。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替代食物,这时,当替代食物没有毒,或者毒性更小,我们就选择替代食物。
这样我们通过三个问题建立了吃的逻辑,这个逻辑的出发点是在自我伤害最小化的情况下,满足身体的需要。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因为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自我伤害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3132088/43521442cfb20813.jpeg)
假如你的面前有个鸡蛋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运用这个逻辑,假如我们面前有个鸡蛋。
首先要自问,我们需要吃东西吗?如果不饿,已经吃饱了,我们选择拒绝这个鸡蛋,因为我们不需要。
如果我们真的饿了,需要吃东西,那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鸡蛋有没有毒?答案是鸡蛋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都要很大关系(关于鸡蛋的负作用,后文会有阐述),所以我们不能做出吃的决定。
这时我们来到第三个问题:有没有其他食物替代这个鸡蛋?实际上很多没有负作用或者负作用很小的植物性食物都可以替代鸡蛋,鸡蛋不是必须吃的食物。没有人因为不吃鸡蛋而死,或生病。所以,我们决定选择其他更健康的替代食物,比如豆腐。
我们的身体是为吃植物性食物设计的,因为摄入动物制品造成了自我伤害,才有了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只有我们停止自我伤害,回归为身体设计的食物时,我们才可能健康起来。所以每天问问自己吧,今天我在吃食物,药物,还是毒药?
未完待续......
每天进步一点点,用积累的心态,在学习中创造,在生活中落地。在此共勉共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