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悉达多和乔文达辞去沙门,前往追随佛陀前,悉达多和乔文达两人的分手其实已成必然之势。
悉达多和乔文达其实一起长大,一起修习,但悉达多是思考者,是领导者;而乔文达是苦修者,是追随者。
乔文达一直寻找一位优秀的开悟者,希望开悟者引领自己开悟。他也的确能分辨出引领人水平的高低。
悉达多一直寻找的是内心阿特曼,而所有的修习过程和他跟随修习的领导者,不过是他通往自己内心的一条路径而已。
这个差异点,其实是一条深深的鸿沟,摆在了悉达多和乔文达之间,必将他们两人割裂、隔离开来。
在拜见佛陀、聆听佛陀法义之后,两人都为佛陀的法义惊叹、震撼、着迷。乔文达毫不犹豫选择了跟随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了离开,并经由佛陀的本身觉醒了。我非常喜欢悉达多和佛陀的对话,最喜欢的是这句话:
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这就是我的想法,哦,世尊,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
——《悉达多》
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之所以能够开创佛教,并非遵循任何法义。他的解脱之路,完全是自己探索、求道、认知而得以开悟的。他或许有受到过什么的启发,但他最终走出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回首我们的儒家学说,从孔子开始,孔子哪里有什么儒家教义所遵守的呢?他不过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行动,从而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力量的、被人追随的路而已。后世的儒家大儒,比如朱熹,比如王阳明,并非完全恪守孔子学说之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儒,都是把儒家学说跟自己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探求、思考、行动,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儒家修习之路,从而被人追随而已。
所有的开创者,从未有过任何法义,从未有过任何被人走过的路。不管是思想家,还是科学家,他们无一不是站在巨人的背上,自己摸索。这里有风险,这里有痛苦,这里有孤独。但正是这条充满着风险、痛苦和孤独的路,才让他们有可能开创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来。否则,沿着前人的法义,沿着前人走过的路,他们无法到达。
这就是悉达多最为睿智的地方。他理解佛陀本人和佛陀法义之间的差别,才会放下追随佛陀之路,从而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也正是因为这个理解,悉达多最终得以解脱,而乔达文依旧在寻找引领者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