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胡杨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临近春节了,最近的节奏有点快啊。
一早上,我随意翻着手机,一个视频吸引了我,视频里正在讲着一个故事。
有一个在孤儿院里长在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每次都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把一块石头交给那个男孩,并且告诉他,“你明天早上到市场上去叫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一个角落开始叫卖。刚开始没有人搭理他,后来他意外地发现,竟然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把玩一番之后便开始出价,而且价钱也愈出愈高,小男孩牢记院长的嘱托,始终也没有卖。
回到孤儿院后,男孩兴奋的向院长报告了这一情况,院长听了之后只是笑了笑。然后第二天他让男孩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
在黄金市场上竟然有人出比昨天的价格高出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价格又涨了10倍。
由于无论出什么价都不卖,很快,那块石头被传扬成了“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他把经历的一切都告诉了院长,然后不解地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这次没有笑,他深情地望着男孩,慢慢地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爱和惜售提升了它的价值,最后竟然被传为稀世珍宝。我们的生命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吗?只要我们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生命就有意义,就有价值”。
生命的价值,写下这个标题,也是我最近刚刚读完一本书之后脑子里留下的深刻印记,书的作者叫蔡磊,他是一个渐冻症患者,他相信着自己的《相信》。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用手触摸着书的封面,凸起印刷的两个硕大的黑红粗体字“相信”,仿佛就是一个生命价值的外在呈现。
我们生来害怕失去。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人求生的本能而已,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人活着的价值。
生而为人,我们都很努力,不管是为了什么。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找寻过;最好的可能有没有?我们提问过;最坏的结果和最大的希望在哪里?我们探究过。我们唯独从来没有面对过即将失去生命的感觉,我想那应该就是绝望中的“绝绝子”了吧!
以前我听过太多的“为母则刚”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患了绝症,之后的每一天,她没有焦虑和绝望,没有往返医院和药房,而是陪伴着孩子在自家的厨房里,她要求幼小的孩子必须学会自己独立做饭,她怕自己走了以后孩子不会做饭吃,毕竟人活着,衣食是第一需求。
从前的蔡磊是一个优秀的人,但他不是神,他曾经是高光的“职业经理人”和行业的领军者,同时他也是人群中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他确诊渐冻症的时候,他的孩子不到一岁,除了担心自己会缺席孩子未来的成长,他更担心孩子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生命的传承。就像当年他的父亲对他自己的严苛教育一样。
父爱如山,为之记深远。同样是作为父亲,他更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实际行动让孩子长大以后看到,人活一世,生命光辉的闪耀之夜,终将能够照亮更多悲观的没有方向的灵魂。
在他的心里,成为生命的摆渡人,救他和自救一样重要,尽管他只有2—5年的生存时间,他明知道自救的希望太渺茫了,但他愿意为此一搏。
生命无常,就是生命的常态。
在我的手机朋友圈里,有一个极特殊的朋友。是我半年前在医院疗养期间认识的。
一位大我十岁的一个姐姐,同在医院里,我记得我俩是在集中做身体检查项目的时候,很偶然的在医院的长廊里相遇的。
她人胖乎乎的,却很可亲,特别健谈,爱笑,一看就是平时特别乐观的一个人,通过短暂的聊天我知道,当时她的身体情况并不太乐观,可她说话时的样子,就好像是在讲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后来的几天在医院里经常遇见,彼此加上了微信。我离开了医院,她还需要停留。
不期而遇,总有温暖。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天的清晨,我都能收到她最早的问候,差不多是每天早上的同一时间。不知不觉中,我好像习惯了她的问候,有时我一忙起来,顾不上看手机,就两三天给她回复一下。
就在前些天,我忽然意识到好像手机里缺了点响动,一看手机信息,她的问候几天前就戛然而止了,我马上回她一条“姐姐下午好!身体可好?念”。
消息栏里没有了任何回复。
我知道她不会生我的气,这半年来偶尔聊天的默契,我俩早就成了各自心中的“铁磁”,我在心里知道,她发生了什么……
生命消失的瞬间,如同声音一样,再无回响。我知道我会一直保留她的微信,我愿意看到那个代表“快乐”的美丽女神头像。
马丁·路德·金说,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是千万不可失去无限的希望。
我希望那个快乐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里无限延长。
面对绝症,更多的人选择了彻底躺平,或用微弱的求生本能呼唤命运的齿轮再转动一下打开一丝光亮,亦或者直接等待命运的宣判。
蔡磊却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争分夺秒地奋斗着,因为他“不想穿着睡衣走”,对于命运大手挥就的荆棘之墙,他想用最后的力量撞破门,砸开墙,为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我很喜欢那句话: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
同样我也喜欢这句话:什么人,能够于繁花似锦中,向寸草不生处? 什么人,能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以前,我平时喜欢看电影,曾经的《泰坦尼克号》先后看过了两遍,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杰克·道森和露丝·迪威特布克特的爱情,而是巨轮沉没时,船上的乐队成员默默拿出乐器,若无其事地沉浸在最后的演奏中的画面。
为惊恐逃生中绝望得无以复加的人们带来丝丝心灵的慰藉,他们用自己无比的悲痛来治愈别人生命的伤口。
向死而生,为爱而生。
《相信》,它有多珍贵,谢谢我的遇见,遇见就是幸福。
《相信》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