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爱的正确姿势

作者: 雅哈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4:26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青年艺术家李谦油画作品

    “风尘天外飞沙,日月窗间过马。”年味虽渐趋淡,但年仍在人们于无聊中极力寻找各自趣味中飞速消逝。

    溜走的年里,却杂烩了天南海北跌宕起伏的精彩,留下让人沉思的世相百态。

                                                                                         01

    一位老父,对儿子的归来自然是万分高兴。

    儿子也认为自己身已回来,更是带回来了年节所需的各种货品及给父母添置的新衣,算是出色地完成了回家的“任务”。但在闲适的年里却也是心事多多,不能将心完全放任,乡村慢节奏的生活显然有一些空闲和“年味淡”的无聊。于是,除了吃饭、开车等必须的动作,他多半是抱着手机,要么与同学联络,要么“批发”年节问候,要么处理能在手机上处理的事项,还有,哈哈,抢红包……

    手机功能太强大!

    可不管儿子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在外人看来,都是在耍手机,对于七十古来希的老父更会这么认为。更要命的是,他们均按各自的想法行动,儿子“我行我素”,“自我感觉良好”,父亲暗自幽怨,却只是“话里有话”含沙射影地“表露”心事,然并卵,却未能唤起“木纳”儿子的意会。

    那么问题来了,矛盾来了。父子之间逐渐形成了一股冷战。

    在父亲的念叨里,发射出一个意想不到的信号,他其实不缺吃,不缺穿,衣服到走也穿不完。他为什么一睁眼便打开电视?日常是,这个年节还是。不为别的,只为“制造生响”、“生产热闹”、撵走死寂,将自己置身于被陪伴的气氛中。

    这让我想起来,听到不止一个朋友说过,自己的父亲也是如此。老人一大早起来,先拧开收音机,放在屋外的窗台上,自己便像个勤劳的小蜜蜂,扫着院子,拾掇着屋前里后的物什。收音机里哇啦哇啦说什么唱什么,甚至不知道。事实上,说唱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听那个声响。

    有的老人,开着电视,自己却呼呼大睡,家人怕吵着他,悄悄关掉了,他却在声响消失的那一刻不自觉地醒了。长久以来,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那种吵吵的声音,就是他们的陪伴,不必究其内容,声响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离开它,那种寂静,甚至让人虚无害怕。

    我们作为子女,有几个能比这些声响有更好的对父母的陪伴?却是它们,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默默地替我们行孝。谢了,声响!为了生活在外拼搏的儿女们,能做的,便是为他们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出声响的家伙。

    耳旁的声响活灵活现地精彩,将遐想带到天边海外,可毕竟,再先进的电子产物都是无法交流的“静物”。比起“自顾自哇啦”而无反馈的单方面的精彩,父母们,宁愿与一个“木讷”的“动物”交谈。

    故而,好不容易盼来的年节,他多么希望儿子能和他说说话,说说家长里短,说说陈年往事,说说自己当年的经历和故事,是不是好汉,也“显摆显摆”自己当年的“勇”。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倾诉的出口,这个出口,还有谁比儿女更合适呢?

    一种孝敬的姿势,需要窥探父母小心隐藏的“心事”,并悄悄惦记心间。尔后,珍惜年度大团圆的宝贵春节,珍视每个短暂的小假时光,作一个陪伴父母的虽不一定精彩但善倾听有互动有温度的声响吧。他们的过往,一样有着时代印记的精彩纷呈。

                                                                                          02

    一个少年,在学习一直拔尖的情况下,却生生地放弃了高考。父母无奈,为了孩子能有个出路,便想办法让他参了军。我是这个过程远远的见证者。

    回家过年,我看到了他的家书,那封透漏出一个大男孩醒事却后悔又无奈尔后又奋进的家书,字字催人泪下。他的母亲,提起那封家信,便止不住涕泪滂沱,惹得我这个低泪点也泣不成声。

    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故事。

    少年是我的堂侄。一直听说他学习不赖,自己族人有优秀的后生之辈,感觉蛮欣慰。前年回家,为了鼓励和补偿姑姑少有关心的一点歉疚,还不忘给一个激励的红包。

    他将要高考这件事一直在我心头惦记。考前,想着不要打扰,担心分散他的注意力,憋着没打电话。

    考完后联系,老家人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没有参加高考!我又联系上他本人,确信了这是铁打的事实,不禁扼腕叹息!

    他在城里一个烤肉店打工,在迷茫中体验生活。

    我们聊了半个小时,却不知如何是好。轻轻的叹息之后,我极力鼓励说服他,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回去重读,一定行。

    后来就听说他当兵了。

    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家书里,一方面是对父母深情的理解和关怀,一方面又是掩饰不住的悔怨。

    哥嫂多年在外打工,奋斗得风声水起,供应着家里优厚的物质,却也埋下了孩子成长的隐患。为了多赚点银子,他们拼命地干,每年腊月底回来,过年即走,正如儿子在信里说的,“一年就见你们几天。”他说“我觉得你们就不在乎我和哥哥,好像我们就不是你们的儿子,我们是爷爷的孩子。”“我不愿回家,回那个没有温暖的冰冷的家”。

    事实上,他奶奶前多年身体一直不好,后来不在了,爷爷一个大男人,既要照顾生病的老伴儿,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大男孩,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已实属不易,何谈什么好与精细。

    那时候,在“无人管制”的状态下,他有意放纵自己,在高三的关键时刻与“坏孩子”“沆瀣一气”,学习一落千丈。

    在和父母本就难得的接触中,叛逆的他借机故意和父亲顶嘴、顶牛。实际上,他所有的顶撞,所有的变坏,所有的给父母“找茬”,都是“坏给父母看”。

    你们就不在乎我,不爱我,我这样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跌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他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内心里,他其实恰恰是意欲通过“表演激烈的情节”,以求博取父母的同样意识不到的重视。

    他在信里提到,他没有了参加高考的勇气,他其实很明白自己的堕落已经输了,他害怕高考的战场使自己“输得更惨”。

    如此情况下,年轻懵懂的他如此“随意”了人生,错失了良机。他跟自己的人生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最好的年龄,最好的时光下,却选择了逃离。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留守儿童的影子。

    可惜,父母直到收到信的那一刻,才从打工的远方收回目光,开始审视自己曾经的举动,反思自己给孩子太少心理教育的过错,行行泪带着悔恨。

    还是那一封信,小伙又出其不意地懂事了。

    他在信里提到,送他出征时,他有些踌躇。可想到父母费了半天劲,他才能走到这一天,咬咬牙义无反顾地去了。

    作为父母,他们也满腹苦衷。自己在外打拼,为的是让这个家有个优渥的生活。的确,在物质上,他们没有受过委屈。

    但恰恰,他们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一点,“稀缺”供应了孩子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段缺乏了引导。这也是许许多多留守儿童父母的通病,精神食粮的缺乏给孩子造成的心理缺憾不容忽视,严重的,可能会误入歧途。

    还好,堂侄及时地懂事了,他将在他的选择的人生的另一条道路上迎接另一场严峻的挑战。他在信里也说了,他要加倍努力,争取考军校。

    祝愿他!

    老人和孩子都是我们“最甜蜜的负担”,无庸质疑,我们深爱着他们。可是,虽然“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瓦尔登湖》,却还是在不经意间会遗漏一些角落,使我们浓浓的爱偏了靶心,出其不意地生出一些遗憾。

    爱他们,就腾空你的心,格式化出一片时空,专项安放与老人面对面交流,在节日,在每个可以回家的时候;爱他们,就拉紧你爱意的弦,时时惦记与孩子的心理沟通,才能在亲子的爱弦上,弹出动听悦耳的曲调,在节日,在每一个你想起来的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种爱的正确姿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w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