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我们人比作世界的画笔,每个人所能觉知到的世界都是这个画笔绘制的,有些景象是自己主观绘制的,有些内容则是被动接收的,生命就像是景象和内容的黑匣子,记录下发生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说宇宙的数据量是大海,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所能存储的数据量恐怕不多于一滴水,而这一滴水的数据量就是我们的觉知所能计算能力所能依据的全部数据量。我们可以做一个定义,生命收集的数据量越大,觉知判断的安全感就越多。这样看来,我们个体的生命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的半径越小,那么数据量就越小,安全感就越少,圆圈的半径越大,那么数据量就越大,安全感就越多。把自己封闭在小圈子里的人,以为安全感很多,实际上在觉知判断上因为数据量不足,导致很难跟宇宙的客观规律同步,从而造成主管误判。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的祖辈们都希望孩子长大了到社会上闯一闯的原因吧,不闯一闯,生活的圈子就太小,就约束了自己的觉知力发展。俗话说,见多识广,每个人需要靠融入社会才能够实现自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万种人,个体的觉知力不足以应对海量的数据量,我们需要依靠别人的数据处理和加工来优化自己接收的数据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说选择大于努力,因为努力只是靠自己增加数据的数量,而选择则是靠别人提升数据的质量。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培训需要做出必要的选择。没有选择的全盘接受,会引起觉知判断的数据消化不良,因为数据是有结构的。从信息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不经过组织和优化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黑匣子对数据的存储是经过选择之后,结构化地存储在数据库当中的,当需要进行表达式,意识就像硬盘的读写头一样,到大脑的数据库当中进行调取,重新加工后再输出。重新加工再输出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出来,而是增加了人的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更加优化的输出形式。所以每个人接收数据再输出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增值的过程,这个增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创造。创造是创意的基础,创意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创业的灵魂。
读书绘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创业比赛活动等等,都是我们青年创客们正在经历的社会活动,每一场活动都是信息再创造的过程,活动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联网的机会,活动丰富了大家集体创造的数据内容,活动成为了一群人集体前进的里程碑。为了优化每个个体的数据环境,需要在个体数据存储的结构当中打上标记或贴上标签,标记和标签就相当于在森林里行走防止迷路在树上刻下的痕迹,帮助我们在浩瀚的觉知世界里时刻找回自己的方向。一个小小的标记或标签就对应一次小小的活动,每一个活动就是人类活动的一次仪式,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觉知的森林里行走所需要的安全感。我常跟学员交流说,人这台量子计算机,即便计算的能力很强大,但是联网的能力鉴于肉体皮囊的原因,目前仍然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开会、搞活动就是人跟人联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基本形式,为了提升自己觉知世界的能力,参加活动和开开会,过一过组织生活开来是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必然选择。仪式感就是活动和会议的数据记录形式,是通往更大的数据源的时空蓝洞,它就像数据海洋中的数据检索标签,给我们最基本的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