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万维刚老师的《万万没想到》一书,本书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看世界”。
如果你是《罗辑思维》或者是经济学的爱好者,想必你对“理工科思维”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简单来讲,人类是天生的文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化,这些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到了当代社会,人们更要去形成理工科思维。理工科思维就是主张要用数字理解世界,或者说一种经济学的视角,了解任何选择背后都有代价,世界是概率的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等等,这是一种更符合现代化的生存模式。
反常识思维
本书的第一章节叫做“反常识思维”,书里有一段话:
文人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因为这些判断本来就是从人的原始思维而来的,然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却是“反常识”的。
我想,所谓的“常识”,就是文科思维,所谓的“反常识”,就是这一章里面所讲述的理工科思维。
现代社会和古代最大的不同,是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比如,你想用下班后的时间看书,就不能去看电影;距离工作地点近的房子通常更贵,你不能要求这个房子又大又便宜。
书中说,理工科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trade off”。两个好的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trade 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基本方法。
理工科思维的观念工具
在这一章的几个小节里,万维钢老师举了大量被我们误读的事例,并通过“理工科思维”来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事情的真相让我们“大跌眼镜”。
我看完后很有启发,接触了这些理工科思维的“观念工具”,仿佛原来模糊的世界突然有了棱角一样。对于一件事物的分析,万维刚不是单纯的就是论述,而是结合了很多资料、实验数据,来抽丝剥茧,将事件背后的核心展示给我们。我举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谈一谈。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误的意思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
就比方说,很多app会自动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信息,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你的确认偏误,人总是喜欢相信自己愿意去相信的东西。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主动可以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我们对现有观念的肯定。我想走出舒适圈,和打开人生超链接也是同样的道理。
负面偏见(negativity bias)
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
这个例子在互联网上比较常见,比如你写一篇文章,喜欢的这篇文章的读者,也许会点个赞,也许什么都不会做,而一旦遇上不喜欢的读者,他就很有可能就会采取行动,发表一番评论。另外对于作者来说,也会由于负面偏见,忽略那些好评,而更会在意那些负面的评论。
概率论
这可以说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非常关键的一块内容了。
现在的世界比过去复杂的多,其中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是否理解概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开化程度”。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是无缘无故的发生的。更严格地说,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
发现规律是人类的本能,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发现规律任何时候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理解随机性却是只在现代社会才有意义的一个技能。
《奇葩说》与理工科思维
我非常痴迷于一款综艺节目——《奇葩说》,这是一款娱乐外衣下的辩论节目,每次看节目时,就像是在欣赏一场语言上的舞蹈:你能享受思辨的乐趣,你能感受到多元的魅力,你能在节目里看到话术的极限是什么,你也在节目里永远看不到话术的极限。
作为一款辩论节目,双方持不同观点,两阵交锋,唇枪舌剑,它更多的是提供给观众以观点。往往一期节目里,一个观点被反复的颠来倒去,你会看到自己的立场没有那么坚定,你的观点经常容易被“煽动”,几分钟内甚至会改变好几次立场也不足为怪。
所以,虽然在看节目时,我很享受认知被高频次的破碎和重建的快感,但是每次看完之后,都感觉特别的恍惚。因为最后对某个议题,我拥有了一大堆的观点,可是我还是不能得出一个结论。
今天,我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要看到更多观点之外的东西,要看到更多的事实和数据,用理性的视角看问题,也许对你的判断和决策更有帮助。
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奇葩说》在讨论“给走投还有路的人捐款,我是不是蠢”这个话题。后来反方,也就是认为“不蠢”的这一方,主要围绕着“人啊要善良、要有恻隐之心、要有同情心”这些角度去说,一大堆观点,虽然天花乱坠,但是太过中庸,说服力不强。
后来结辩的时候,张泉灵老师举了她参加慈善基金会的例子,她说,“走投有没有路”是一个相对的程度上的比较,然而很多情况下,即使我们穷尽了所有信息之后,依然会选择去帮助走投还有路的人。比如一个赤贫家庭的聋儿,和一个家庭相对没有那么贫困的且父母受过教育的聋儿,我们考虑到未来这个家庭能不能帮助孩子康复,所以会决定把钱投给后者,虽然这样做虽然无奈,但是不蠢。
如果辩手们能够像张泉灵老师这样,给不断提供多元观点的《奇葩说》提供一些多元的事实,他们的论证才会更有说服力。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般正式的辩论赛,都是要在赛前准备很多的资料,甚至要查阅好几十篇硕士博士论文,因为里面的数据、事实,可以作为辩论场上制胜的关键。即面对这些铁板钉钉的数据,另一方的反驳是相当困难,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乾坤的。
所以,这是不是也变相证明了理工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妙用呢?
理工科思维与写作
今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引发了一些我对写作的一些思考。
有一次我在得到专栏里,无意中看到万维刚老师的一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通过“计算机辅助写作”来写出有干货、有严肃研究结果支持的好文章来,而那些无病呻吟的鸡汤文字根本配不上这个时代。”
在读他的《万万没想到》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理解他的深意了。首先,我们这个的时代的特点就是反鸡汤,在这个复杂而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那些因果逻辑值得质疑的鸡汤文字,越来越变得无足轻重。其次,理工科的思维主张我们从利弊、数据、概率等角度去分析事物,这是时代所趋,同时,互联网为我们获取资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反过来说,信息负载的年代也更需要我们去明察秋毫。
我坚持写作已经有好一阵子了,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写作方向。然而天生没有艺术细菌,难以进行文艺创作,或许在未来,应该更多的去练习“反常识思维”的这种思考方式,用理工科的视角看待周边的人和事,并把思考成果渗透到文字里,像万维刚老师学习,做一个能写出有思考,有论证,有逻辑,有干货的文章的写作者。
网友评论
为这句话点赞,已经看到一颗“业界良心”作家冉冉升起。
全文通篇充满着辩证性的思考,让我不断地画圈圈,不断地反思己过。
读完,有种酣畅淋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