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65847/772d934fc4c50372.jpg)
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是我未能实现的愿望。
所以我下定决心,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和他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儿子现在14岁,14年来我一直努力跟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可能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双期碰撞”,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怪,效果似乎不太理想。
带着问题我学习了北京市海定区育英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关承华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她是这样分析的:
1、家长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确。在和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家长并没有真正降低自己作为“长辈”的地位,不像对待同龄朋友那样以心交心,以诚相待,而是目的性很强,太过于现实,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管”孩子,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更多地行使自己的“指挥权”,并没有与孩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2、传统观念限制了与孩子正确的交流。关老师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某一期节目为例。
著名播音员雅坤老师的儿子直言“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不能与妈妈合作”,原因就是已经成年的儿子总是得不到妈妈的肯定。
当主持人朱军请雅坤老师对儿子说点什么时,雅坤老师的一番话是:“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军立刻即予以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看似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
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儿子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会自愧不如,继续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而朱军那一番话如果是妈妈说的,会给儿子一种激励,增强他走出妈妈阴影的自信。
关老师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确实存在和儿子交朋友的目的不纯,是为了更好的管制孩子,让孩子听我的话,没有和儿子平等的、真诚的、心与心的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尤其是雅坤老师的这番话,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个家长的传统作风,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在鞭策,在忽视孩子的感受。
我们在浑然不觉地情况下,说着伤害孩子的话语,孩子识破家长的虚假怎能和家长为友?
原来如此!和孩子交朋友从改变语言开始。
比如:“你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改为“哦,今天主动学习了,真好!这可是不错的新起点啊!”
“99,你怎么就不能拿个100分呢?”改为“99分不错,知道那1分丢在哪,下次记住就行了。”
“你还能考90分?”改为“考了90分?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
还有哪些语言需要改正,请家长们在评论区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