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自我反思(1)

作者: 石头聊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10-20 06:51 被阅读357次

本文摘要:

本文是“教育中的自我反思”系列文章中的第一个问题:不能正确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教育其实是自我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度剖析,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郎静山摄影作品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含4个月的公众号),我陆陆续续写了百余篇幼儿教育文章,也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同时能够保证有规律的输出,这些情况似乎对我有一种催眠的作用:我总误以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日臻成熟。

但现实中,我只是作为老婆的参谋,很少和别人聊起自己的观点。本以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一部分人似乎也遥不可及。

近日看到一句话,感觉很应我此时的心境:在理论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但在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却有差别。

胡适先生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走的通当然好,走不通也有走不通的收获,这是实践和理论最大的差别。

今天,我把自己“走不通”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希望我的故事对你有所启发。

问题:

在劝阻、说服孩子时总是太过生硬,习惯性的居高临下,不会采用更加稳妥的表达。

举例:

一个周末的晚上,壮壮非要看电影。

妈妈认为这么很晚了,会影响睡觉,于是反复的教育孩子,陈述各种利弊,希望他能够放弃自己的想法;

我虽然觉得有些晚,但内心深处却非常支持儿子,毕竟每周五的“家庭影院”是我们一家人的习惯,我并不想随意改变;

但由于老婆的坚持,我只能配合她。

在多次“拉锯战”之后,我感到非常的不耐烦,不自觉的提高嗓门冲孩子喊道:“这么晚了还看,你妈妈说了你多少次了也不听!不准看了啊!”,结果,孩子哭着屈从了我们,我心中却郁积着一股内疚。

危害:

孩子之所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一是,“家庭影院”是他非常期待的环节,毕竟只有周末才有时间看会电视,且还处处受到约束,而只有周五晚上的“家庭影院”是最畅快、最完整的、是孩子最喜欢的节目,想想都觉得诱人——重要的是,周末可以适当晚睡一会儿,也是我们默许的。

另外,我内心是支持孩子的,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我的行为早已“出卖了”我,孩子感受到了我的这份支持。

但我突然的“反水”,他感受到了赤裸裸的背叛,而本来说好的弹性时间也被无缘无故的取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会突然消失,他的苦也许是无助的、不信任的宣泄。

心理学分析:

有一段时间,孩子常说一句话:“哼!我是不会相信你们的!”。

老婆总觉得很委屈:“爸妈什么时候骗过你啊?!你怎么总这样说?”。

表面看,我们成人是健忘的。更好的解释是,我们太依赖于自己的惰性思维,我们的自恋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因此只看到了自己的好,只看到对孩子的承诺,却忘记了偶尔的欺骗或对规则的不尊重。

我很遵守规则,也很乐意去维护制定好的规则,这是我的重要性格特征。因此对于周五晚上的“家庭影院”——每周五晚上全家人看一部电影,我会严格遵守,为了这个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下载了200余部适合孩子看的电影,分门别类并且提前挑选出适合孩子当前阶段看的电影。

但这样的性格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轴!

在老婆的絮叨下我只是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表面认可但内心却不赞成老婆的做法,心中有怨言,甚至有一股怒气,但我又不能向她发泄——原因是,对方是和我一样强大的成人,以及我要遵守的铁律:在孩子的面前意见要一致。

于是,我的这股怒气转向了孩子,这是一种表面看来非常正常的转移——孩子不听话就该该被教育。而这又恰恰掩盖我因为压抑而产生的愤怒心理,最后这股怒气只能由幼小的孩子来承担,而他排解怒气的方式便是大哭一场。

之后的一切便又归于平衡。我的怒气没在自己身体里消化,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平衡,却转向幼小的身体,这是我内疚的根源。

正确的做法:

上面的一系列分析,是在事后对整个心理过程的复盘,我们更容易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自己,也因此我们会做出理性的决定。

但在实际生活中,掌控我们意识层面的脑部皮层会事先接收到信号,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常常还没等潜意识中的理性反应过来,事情已经结束了,怒气已经爆发!

这个可以说是由人类的脑部结构造成的。

所以,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先停几秒,只要停几秒,大脑前叶就会激发我们潜意识的行为,那么我们平时学到的正确育儿理论就会成为大脑的主导,我们便会很自然的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加强平时的知识储备,在关键的时候先停下来几秒,只需几秒钟,你便能应用正确的理念来引导自己正确的行为!


#心理学知识36#

关系10│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如果关系中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的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我与你”和“我与它”按照罗杰斯的观点,也可以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有条件关注。

心理学故事:父亲和儿子因为两件事展开了无休止的捉迷藏式的斗争:吃糖和看电视。父亲害怕孩子近视,且听说吃糖会导致近视,所以禁止孩子吃糖。为了不惹父亲生气,儿子便和父亲玩起了把戏,最终糖也吃了,电视也看了。当这种催眠式的教育不断重复时,孩子最终还是会近视,但该做的也都做了。父亲最终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无条件的关注孩子,并且在孩子的挫折背后发现积极的动机,并想着去改变。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相关文章

  • 教育中自我反思(1)

    本文摘要:本文是“教育中的自我反思”系列文章中的第一个问题:不能正确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教育其实是自我的教...

  • 教育中自我反思(2)

    本文摘要:本文是教育中自我反思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容易动怒,情绪不稳定,第一篇详见《教育中自我反思(1)》。孩子的教...

  • 自我反思(3)--我现在才明白,要如何爱老婆

    本文摘要:本文是自我反思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我才明白要如何爱老婆。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教育中自我反思(1)》和《教育...

  • 自我反思(4)--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

    本文摘要:本文是自我反思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三篇分别《教育中自我反思(1)》、...

  • 【亲子时间管理】第26讲分享

    【反思】启动自我成长的开关 1.八大智能中的“个人内省智能”(自我检视),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比较缺失的版块。 时间...

  • 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复杂的过程。而如果犯错后不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那可能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

  • 黄国雄教授传经送宝精髓记录

    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 提升自我素质: 1.反思自我,自我否定与重建; 2.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

  • 【自我反思中】

    前几个晩上孩子的一句话刺痛了我的心 最近因为口算准确度、速度的问题 丫头完成的都不是很理想 练习这一过程中丫头流了...

  • 20190325新锐第八次培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幼儿教育(孙永珍) 能自主地行动:自我监控,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反思

  • 自我反思1

    【自我反思】越来越觉自己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读书少,见识浅,无远见。在学习方面,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善观察...

网友评论

  •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十二朋鳥:请教:正确的方法是什么?看电影,还是不看呢?
    孩子的很多想法或要求,我总是用一句“不行”就否定了,怎么做才正确呢?
    石头聊家庭教育:@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十二朋鳥 关于对孩子的否定,如果长期这样,孩子会出现两种结果:顺从或反抗。前者基本是由于父母的强势而对自我的否定;后者则是模仿父母的行为。两个结果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这个前提是你的这种行为很频繁,对孩子自我的思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至于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方法都知道,就是共情。而难就难在这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入孩子角色,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处境
    石头聊家庭教育:每周五晚上看电影,是我们的一个家庭活动,在孩子6岁后,也就是眼睛发育较好后,我们每周都看。
    普遍观点是孩子较小时不要常时间看视频。但也有专家认为没那回事,偶尔一次怎么可能伤害眼睛。

本文标题:教育中自我反思(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ia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