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的一次学习,专家说的话还记忆犹新:
人的身体,一般来说,2—3天会洗一次澡。
家里的卫生,一般来说,一周会打扫一次。
那人的心灵呢?
什么时候清理一次呢?
心,隔久了不保洁,那一定是会生病的。
文芳的这篇文字,应该是让我生出感慨最多的一篇,也是触及心灵深处的一篇,也是反复听了好几遍。
文芳用了查理·芒格的一篇演讲为例,讲了我们如何做我们的精神保洁。
(一)三个道理
先来了解一下查理·芒格吧——查理·芒格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也是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在他的文章和他的讲演中,他总是会跟人分享那些让自己受益终生的人生道理、生活态度和思考方法。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的主题叫《我所知道最有用的道理和态度》。在演讲的开头,他分享了三个对他自己来讲非常重要的道理。
第一个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查理·芒格说,怀持这种信念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赢得许多东西——这些东西既包括代表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标志:金钱和名誉;也包括人类更为本质精神需求:被尊重与被信任。
喜欢和一些朋友聊天:为什么我们不买名贵的包包呢?因为我如果买了那名贵的包包,就还得思考穿什么样的衣服才配得上那个名贵的包,还得去思考穿什么鞋子才与包包相配,也得去形象沙龙里弄一个新潮的发型,不然,那名贵的包包就会掉身价。所以,我们便不会买名贵的包包了。这虽然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道理在里面,但这样的一个词语——匹配,是很合适的。
托斯陀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也是在讲“匹配”这个词语。
“你配得上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你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善良,那你就会和煦地对待每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会伸出援手;你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坦荡,那你做任何事都会没有小心思;你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超凡脱俗,那你必定不会去追逐名利,反而会放弃名利(有些时候的放弃,名利却会主动找上门来);你想给人的是一丝不苟,那你对所有事情都会是非常注重细节,且考虑周全。
如此下来,你有这些做法之后,那一定是被尊重与被信任的。
第二个道理: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而且我们应该去爱那些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先贤。在生活中,查理·芒格总是不断有意识地从他喜欢的先贤那里获取滋养。
查理·芒格所说的“爱”应该特指那种向上的爱,指精神上的爱。
先以仰慕为基础,才能产生引力。
只是,我不会用“爱”这个词语来形容我对那些有教育意义的先贤的崇敬之情。我可以说崇拜,也可以说钦佩,然后去读他的书,了解他的思想,参加有他在的活动。这一切,都只是与精神有关。
第三个道理: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后一句是我们熟知,甚至还会经常跟人说的“大白话”,但我们真的明白这句话背后的科学依据吗?如果我们不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查理·芒格会说“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
树立终身学习这个观念的道理 ,大家都明白。但文芳问为什么查理·芒格说“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呢?
这是一个较为上层的命题,但又的确是作为人的存在的较为高级的要求。就像你在一群碌碌无为的人里面,你永远都不会进步,这个团队也就不会进步,往大了说整个社会都不会进步。如果这样的团队多了,可能还会开历史的倒车,全都退化回去,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野蛮”状态,还有什么公平公正呢?
我们经常在班里讲,每个孩子都有向课堂提供你的智慧的义务,这个道理应该是一样的。你知道,你却不说,或者还反着说,那你整个人尤其是你的人品必定会遭到诟病。有些时候,你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站起来,跳一下,或者往前走两步,或者向他人寻求一点帮助,你就能获得,但你却不思考不行动,等着别人来救援你,你的存在无异给团队带来了阻碍,这种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不道德吧。
(二)摒除我们的灾难性思想
查理·芒格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
其实某个时间段里,我一度也很自怜,且在那个自怜的圈里越呆越舒服。
文芳的这段分享,让我想了很多。因为自怜是一种极其低下的负能量,拥有了他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了你一样,你把自己置于高高的位置,下不来,最终受伤的永远是你自己。因为你的自怜,对别人丝毫不能造成任何影响,反而让别人会低看你。
这种灾难性的思想还是不要拥有。如果你不幸拥有,请学会真正爱上自己,觉得自己很好,从那个圈里走出来,你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否则,周围的人都不愿意“招惹”你。
今天看到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的招募广告,其中有一条就是:不抱怨。若每天都和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在一起,你只会陷入灾难。
(三)卡片解脱法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个朋友,总是随身携带一叠厚厚的卡片,每当有人说了自怜的话,他就会慢慢地、夸张地掏出那一叠卡片,将最上面那张交给说话的人。卡片上写着“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像你这么倒霉。”查理·芒格说,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笑话,但在他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卫生,也即是张文质老师在这一章的开篇所谈到的“精神的清洁”。
这种做法挺有意思。但好像我是不会去主动给卡片的人,因为我怕别人怀疑我的目的。
倘若我是那个收到卡片的人,又会做何感想呢?也许从此以后我就会停止抱怨,停止自怜,或者将抱怨和自怜放在心里,不再表达出来。然而,有些人通过一定的表达也是可以缓解这些症状的。但他的表达不是“逢人就说”,而是有特定对象的。
对于我而言,我的精神95%的时候都处于正常状态,偶尔有些负能量出来,也只在那个状态里呆上一小会儿,很快通过看书、写字、看剧、运动、聊天等方式化解。也就是,我会将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很快忘记,不会再去陷入自怜的情绪里。
如果这一功课做好了,整个人的情绪都处于正常状态,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