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都是皇帝的?是的!那皇帝一定很富?不一定!
电视剧里给人的感觉,总觉得皇帝很壕,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说赏谁多少就赏谁多少,那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不然,从古到今穷皇帝多的是,比如东汉末年的小皇帝就经常连饭都吃不上!
当然那是国破城毁之后,就不说了,可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据说在位时国家的GDP能和后来的康乾盛世相等,按理国家应该很有钱才对,可皇帝却穷的连守城士兵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就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许多人赞赏崇祯死社稷的慷慨,可又有谁知道,但凡还有办法,他哪里会不愿意到南京去执掌半壁江山继续抗争?可他为什么最终还是死在了北京城里呢?
公元1644年,大明朝崇祯十七年,此时的中国,已经又几乎是一个三国时期,北方有皇太极的大清,西边有李自成的大顺,而且,李自成已经出动大军攻打大同,而多尔衮也集结军队于山海关外,作为大明皇城的北京,已是险地,所以,迁都南京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一直作为陪都保留,宫殿齐整,还有全套的官员体系,之前经常作为太子历练政务的地方,而且,不管是李自成还是皇太极,势力都涉及不到江南,加之江南富庶,兵备充足,都城南迁,将北方让给李自成和皇太极,让他们自己先打去,明朝在江南积蓄力量待机北伐,多好啊。当然,迁都等于是逃跑,这样的话,要面子的皇帝崇祯是说不出口的,得有人帮他说。
于是,崇祯连夜秘密会见了一个叫李明睿的大臣,因为只有这个大臣,上书建议迁都,商议一夜之后,朝堂之上,由李明睿提出迁都南京,皇帝心中想的是,这些文官,多半贪生怕死,肯定支持,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建议提出后,却遭到了大多数王公大臣的反对,内阁首辅魏藻德泪流满面痛心疾首的陈述帝都乃是国之根本,如何能轻易舍去,大学士陈演更是声色俱厉的要求将动摇军心的李明睿斩首示众,崇祯皇帝惊得目瞪口呆,这些家伙怎么突然如此视死如归了?
迁都的建议被否定了,可调查的结果却让崇祯哭笑不得,满朝的王公大臣不愿迁都,居然是因为不愿意放弃在北京城中的产业,难道这些书呆子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好嘛,先不说这个,既然不走,那就备战吧,可京师大营早就已经空了,北京城里只有三万御林军,两千锦衣卫,靠这么点兵力想守住方圆七十五公里的北京城,怎么可能!于是,有大臣建议,效法当初于谦守卫北京,一面下令四路总兵进京勤王,一面临时征召百姓入伍,要知道,当年于谦可是一下子招了二十万人的,可是命令发下去没几天,各部的官员就来找皇帝了,干什么呢?要钱!
调动兵马要钱,武装百姓要钱,军队吃饭要钱,发工资要钱,总之,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这下,崇祯皇帝又傻眼了,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应该各自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苦难打退敌人啊?大臣们一个个摇头,那不行,没钱,勤王的军队不愿意开拔,百姓也不愿意入伍。
这下崇祯皇帝犯难了,因为他这个皇帝很穷,非常穷,当时主管国库的官员赵士锦逃出北京后在《甲申纪事》中写道:
“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也就是说,皇帝可以调用的钱,只有三千多两银子。赵士锦最后沉痛的写道,国家之贫至此!
两手空空的崇祯只好找大臣们想办法了,你们不是为了家业不愿迁都么,那就拿出钱来抗战吧。可是,募捐令一出,皇帝就再次傻眼了,满朝的王公大臣居然集体开始哭穷,更有甚至,将家中衣服器皿拿到街上去便卖,以显示倾家荡产抗战的决心。
皇帝只好自己带头,将皇宫所有的金银器皿,锦缎衣衫,甚至铜器都捐了出来,除了一件龙袍之外,只留下了几件粗布衣服,一看皇帝这样,大臣们也不得不装装样子,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大学士陈演,捐了300两,其他大臣一看内阁都如此,也就是一人几百两,反而是大太监王之心,捐了整整一万两,居然成了所有大臣里捐款最多的,所以,有时候大家口中的死太监比这些读圣贤书长大的家伙其实厚道多了。
按照崇祯的募捐令,是以三万两为标准的,十万两就可以进爵嘉奖,可惜,最后满朝的王公大臣没有一个捐到这个数的,也就两个王爷捐了两万两,百姓之中,更无多少人响应,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变卖家产之后将全部财产400两捐给了国家,这难得的一幕让绝望的崇祯感到了一丝安慰,立刻封这个老人为千户,想树立一个典型,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实在没办法的皇帝,只好放下架子亲自去求大臣们出钱,首先想到了自己的老丈人周奎,毕竟是一家人嘛,应该带这个头,捐个十万两。可是,周奎却哭诉自己穷得只能吃发霉的大米,最后在皇帝女婿的威逼之下,才同意捐一万两。周皇后也算贤德,亲自上门说服父亲多捐一点,这时候他们再不带头怎么行,然后将自己的私房钱五千两给了父亲,让他一起捐出去,可是,这位国丈最后的行为却让人哭笑不得,他居然将皇后女儿的钱扣下两千两,只捐了三千两出去。
国丈都这样,其他大臣更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崇祯皇帝募捐的最后结果,连上皇帝自己捐的,只有二十万两,这点钱对于庞大的城防开支真是杯水车薪。这些从小饱读圣贤书,接受着忠君报国的教育,整天将忠孝礼义廉耻挂在嘴边的人,在这个时候,抱定的思想却是,钱是我的,国是你的,凭什么要用我的钱去守你的国?
这些大臣是真没钱吗?当然不是,看看李自成破城后的记载就知道这些家伙有多有钱:李自成强令这些官员上缴财产,这些之前拿出几百两银子都像被挖了心肝的家伙,此时倒是大方了许多,最后最少的都交了几万两银子,可李自成明白,这些贪腐的家伙,怎么可能只有这点钱,于是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最后更是直接杀了抄家,这一下,大家的家底才真正显现了。
国丈周奎,金银财宝三十余车,现金53万两,粗略估算家产超过千万两,内阁首付魏藻德,前后上缴几十万两,并且主动投降李自成,李自成问他,你怎么不陪皇帝去死?他竟然厚颜无耻的说道,我正要为您效劳,哪里敢死,闯军大将刘宗敏极其厌恶,说这样的人只会误国!
魏藻德又辩称,他只是一介书生,不懂政事,都是崇祯无能无道才亡国的,跟他没关系。气得刘宗敏上前连扇他几十个耳光,边打边说,你从一个穷秀才被皇帝选中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首辅,一直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崇祯皇帝哪里对不起你了?你竟然这样诋毁他?
可悲吧?最后为崇祯皇帝正名的,居然是敌人!那这些在国家危亡时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下场如何呢?由于没钱,奉旨勤王的四路大军最终只有王通带着八千人来了,为什么只带这点人呢?这个唯一的忠臣只有无奈的说道,粮饷不足,带多了人马,就连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到得了北京。最终,四万正规军外加四千太监临时组成的军队,驻守七十五公里长的防线,面对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拒绝了投降,杀光了妃子女儿,周皇后自缢身亡,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绕城跑了一圈发现无路可走,便上了万岁山,在一棵海棠树上吊死了自己,在衣服上留下遗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貎恭,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死了,王公大臣们投降了,可是,在被逼交出巨额家产后,李自成因为要北上作战,怕这些人作乱,临走前把他们这些人连带一家老小都杀了,守财奴们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象中的的生活,他们以为无非是换个皇帝继续侍候,继续做官继续敛财,可惜,这一次,算错了。
国没了,钱还是自己的?那只是自我安慰的话,试想,你连对你这么好的皇帝都敢出卖,谁又会相信你能忠心于他?
可这么简单的道理,千百年来却总是有这么多聪明人就是不懂!
撰文——东篱若尘 (文俊壹)
网友评论